勇氣的表現不是否定擔心害怕或恐懼;而是不顧一切面對擔心害怕,培養對自身的「自愛」及對他人的「慈愛」,接受自己「已經被接受」
|
如果「文青」真吸引人,該是建立在為了實現價值,撥出時間以具體行動學習「在真實中包容差異」,而非「在虛幻中享受均質」
|
如何讓一個經濟匱乏的人相信,即使物質生活貧困,還是能受到社會大眾尊敬?心靈與自我價值還是可以很飽足?
|
唯有能給予自己一個合理的交代,才可能讓自己從「過去」出發,慢慢「長」出真正的跨階級理解和基督信仰生命
|
倘若臺灣社會得民眾根本無法清楚瞭解差異或弱勢族群可敬之處,談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理解都將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口號罷了!
|
我們自認為善意「經驗分享」,對於生活條件不同的人來說,反倒可能造成更大的挫折感也說不定
|
走出自己習慣的舒適圈與差異價值與生活方式對話真的很痛苦,但唯有如此才可能讓自己盡可能兼顧「理想實踐」與「包容差異」,而非「價值虛無」與「人際冷漠」
|
人與上帝一樣希望能享有真實情感、價值與關懷的交流;缺少了這些要素,人與人之間便很容易淪為機械化,甚至非人性的壓迫關係。
|
老師必需學習正視恐懼,因為唯有甘冒風險,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性;害怕代表自己的希望還存活著,否定恐懼就是否定自己的夢想。
|
如果沒有辦法看到社會文化的不正義,或從自己開始檢討對差異族群偏見,再多的反省都很容陷入「自私的偽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