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靈修│把握每一天

【作者:愛德華滋網路作家Ⅰ 2024.06.02



圖片提供/123RF


翻譯|郭熙安

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今天要發生什麼事,你尚且不知道。(箴言二十七章1節,新譯本)

智慧人寫箴言這卷書的目的,是為了給我們真正智慧的戒律,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明智地行事為人。智慧主要是聰明地善用我們擁有的時間與機會,這在聖經中常常提到,特別論及真正的智慧時。正如申命記三十二章29節所說:「如果你們有智慧,就可以明白這事,認清自己將來的結局了。」還有詩篇九十篇12節:「求祢教導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聰明的童女在這件事上大大表現她們的智慧:她們把握好時機去買油。

在箴言和傳道書裡,智慧人有目標地堅持這樣的智慧。他告訴我們及早尋求基督的好處(箴言八章17節),勸告我們:「凡你手可做的,都當盡力去做。」(傳道書十二章1節)他建議年輕人,要在壯年的日子記念他們的創造主,不要等到衰敗的日子臨到,那日子「毫無喜悅」(傳道書十二章1節)。因此,他建議我們明智地把握當下的機會。

經文中有兩點要特別注意:

1.箴言警惕我們「不要為明日自誇」,亦即在言談和行為上,不要表現得彷彿明日掌握在自己手中。誇耀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是荒謬的,智慧人不要我們活得好像所有時間都可以運籌帷幄,他要我們把握當下。那些為明日自誇的人,行事彷彿明日是他的財產,彷彿明日是他的倚靠,稱自己把明日牢牢掌握在手中。

2.箴言禁止此行為的理由是:「因為今天要發生什麼事,你尚且不知道。」這是為什我們不應該行事彷彿明日為自己所有的好理由,因為實際上明日並不是我們的。我們不確定明日會是如何,我們無法掌握未來的時日,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明天。即便我們真知道自己可以見到明天,我們也不知道明天將看見什麼──因此,我們應該每天活得彷彿沒有其他日子可以倚賴。

為了避免誤解此教義,我要澄清,以上論述的意思不是說:我們要在每個方面活得好像我們確定不會再多活一天。不倚賴明日和斷言我們不會有明日是兩回事,前者我們有十足的理由,後者卻沒有。我們有很好的理由不倚賴明日,但我們沒有理由得出結論說:我們明天不會活著。

在某些方面,我們應該驅策自己不倚賴明日,把每天當作最後一天,力求日新月異,切實而聖潔地活過每一天。我們應該每天謹慎,避免犯一切的罪,彷彿我們知道當晚我們的靈魂就要被上帝收回。我們應該認真看待上帝交付給我們的每個責任,好好把握世上的每一天,彷彿我們知道自己在明日之前就要被召喚去審判者面前交帳,預備在祂面前有合宜的答覆。

但在許多方面,我們不必活得好像沒有明日。如果我們驟下結論說沒有明日,有些當前的責任會變得不是我們的責任。

舉例來說,既然沒有明天,人就沒有責任供應未來時日裡生活的需要。假使有人真的如此去行,結果會證明忽略眼前的責任是魯莽、愚蠢的。因為如此一來,人就沒有責任耕田或種地,也不需要為冬天積囤糧食,但這些事情都是人的責任,就如箴言六章6~8節說:「懶惰人哪!你去看看螞蟻,察看牠們所行的,就可得著智慧。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也沒有統治者,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的時候積聚糧食。」箴言10章5節也說:「夏天收聚的,是明慧的人,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的人。」類似的經文還有許多。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我們認為沒有明日可活了,那麼有些事會成為今日必須馬上執行,例如花時間留下死前的遺言、將家裡安頓好,但原本不需要如此。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在明天早上之前就會死亡,我們會將死亡看為上帝對我們的呼喚,會運用剩餘少許的時間處理和離世直接相關的事情。這些事變成我們迫切要做的事,而不是其他日常應盡的責任。




本系列文章為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年)撰寫的〈拖延──倚賴未來時日的罪與愚昧〉(Procrastination or The Sin and Folly of Depending on Future Time),標題及引言經文為編者及譯者自訂。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