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与爱,一种挣扎

【作者:吴易澄小医师笔记 2004.02.22


「他宁可和 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希伯来书11:25


有读者写信来,一位某医学中心的主治医师,说他辗转收到我的文章,内容是这样写的:「如果您要当一位好医师,或者一位勉强真的受病人喜爱的医师,那么请您收起您过度易感的心,不要过度敏感和忧愁,因为那不但解决不了事情,只会让您失去医师面对病人应有的理性与感性」。

我马上想起最近到新庄乐生疗养院的那三天。乐生院从1930年起开始收容台湾的麻疯病患,如今因为疾病已有治疗方法,传染机制也获得控制,民众对于癞病的之势也逐渐提升改善,癞病已从台湾人民的恐惧中远去。

随着乐生院因捷运工程所面临的拆迁,原本是跟着文史工作者,以及一群对医学教育热心的学生,一起透过营队来思索古迹指定的可能;然而再与这些病友们相处时,我仍然无法压抑激动的眼泪。原因是我看到的是一群病友们,当初被鄙视、厌恶,终于来到乐生院时,又要被指导员欺侮。许多人厌世而自杀了,留下来的人,靠着相互的扶持和宗教信仰的超越而生存下来。

当我们问起他们对乐生院拆迁的想法时,一位佛教徒唱着「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而我整个心都碎了,泪流不止。营队最后,笃信天主教的卫生署长用一句祷词来勉励我们:「上帝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也赐我智慧来知道其中的分别」。而我心里浮现的是这句祷词的作者,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所提出来的「爱与正义」论中,那爱与正义之间的紧张与平衡。唉!这些病友们并不是用「宁静」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而是用「无奈」来接受「可以改变」的事实啊!

一句烙印在我心底的经文,希伯来书这样形容摩西:「他宁可和 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这位带领族人出埃及,远离奴役生活的先知,何尝不是个感性的人。他曾软弱、懊悔、害怕、愤恨,但他仍因使命而坚持,当然,也更因为他对族人的情感而得力。

我们常发现自己难以收敛起面对苦难的感性,但是总有些故事提醒个我们,这些感性是可以转化的。写信来的读者说他已经从医学院毕业十多年了,信里他说,「不要过度敏感和忧愁,因为那不但解决不了事情,只会让您失去医师面对病人应有的理性与感性」。

我想起高雄前卫生局长陈永兴医师来为我们上课时,跟我们说他当实习医师时,为着死去的病人大哭的往事。然而他也说,最后发现哭是解决不了事情的。已经白发苍苍的陈永兴医师,对着学生们分享他面对生命远去的哀恸,然而我脑海浮现的记忆里,他担任立委时在国会里与当时的执政党对抗,在平反二二八的街头运动中,那双炯炯的眼神。

台语里的「爱」(罗马拼音:thiaN),一音两义,又爱又疼。如今正好在麻醉科见习,我读到麻疯病学专家保罗•班德(Paul Brand)医生的着作——「疼痛,不受欢迎的礼物」;这位在印度从事医疗宣教的医生,曾因为脚底失去知觉而惊恐于感染麻疯的疑惧之中,当时他赶紧拿针来刺脚底,发现知觉还在而感谢上帝。

我想,我也该感恩上帝所赐的情感,那些痛与那些爱。面对一切事物,宁可有更为敏锐的感怀,去体会其中幽微的意义;然后,这些情感,终能转化为更巨大的力量。或许十年后,我也会在读了某个实习医生矫揉造作的日记,而语重心长地写信跟他说说「不用想那么多了」,然而我相信这样一句教诲,背地里,其实是充满了挣扎的罢。

about 吴易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