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牧羊人?-1

【作者:陳鴻瑋神學 2025.08.24



《好牧人》(The Good Shepherd),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1886–1894年。(圖片來源/BROOKLYN MUSEUM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詩篇》23篇)

《詩篇》23篇的文學體裁與救贖隱喻

神的應許極大,但有時跟我們的經歷有落差。最近我們都知道形勢不太好,中國經濟上遇到困境,導致今天有個工作就不錯了。我們常感慨誰又失業或薪水還沒發,而且問題是持續的,身體持續的不適,家庭持續有煩惱,學生擔憂畢業後就失業,有工作的擔憂明天是否還能上班。面對如此現實,教會怎麼領受神的話語呢?《詩篇》23篇好像是在祝福的時候才會分享,然而很奇妙,這是大衛被押沙龍逼迫到躲進山洞時寫出來的。

進一步思考之前,我解釋一下該怎麼讀《詩篇》。我們知道有不同的文學體裁,讀歷史故事是看精彩的情節,讀律法條文則需要專注地逐字細讀。不同體裁有不同領受方式,《詩篇》是詩,該怎麼讀詩呢?比如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不會想這是不是雙人床、有沒彈簧、光應該很亮等,而是領受詩的美好境界,不僅有情感的體驗,更好像身在其中,有全人的享受。如果把《詩篇》當成保羅書信、福音書或律法書,就會完全錯過神透過《詩篇》要跟你講的話。詩是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大的意境。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篇》23篇是中文,其實希伯來原文的字非常少,直譯可能根本看不懂,譯者就幫你補充,引導你思考。有了如何讀詩的鋪墊,我們就來看《詩篇》23篇怎麼安慰和激勵我們。

第一句就非常奇妙:「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不是大衛在家財萬貫時寫的,如果有錢有房有車,誰都可以講不缺乏。這是大衛在被仇敵追殺、隨時可能喪命時對神的回應。「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牧者就是牧羊人,古時常用來表達一種有權威的權柄,充滿慈愛,也很辛苦。一個稱職的牧羊人願意為羊捨命,是否願意為羊死是牧羊人的工作核心。當獅子老虎來侵襲時,好牧人會迎戰,保護羊不受傷害,所以古今文化都喜歡用牧羊人來比喻神。當大衛講「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時,不是只說到一位高高在上的權威君王,也是說到祂是一位願意為我死的神。只要祂不死,我就能活,我不但能活,還可以活得非常好,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羊人。

神是牧羊人,信徒是綿羊

神是那高高在上、有權威又願意為我們捨命的牧羊人,而我們是綿羊。綿羊幾乎沒有自保能力,又沒什麼功用,也缺少智能。宇宙間的活物,有些牙齒尖利,有些速度驚人,但綿羊基本沒有自衛能力。你帶孩子跟綿羊玩,可以放心把手伸進它嘴裡,綿羊的牙齒有上層沒下層,也不鋒利,根本咬不痛。綿羊也沒有危機意識,雖然野獸來時會受到驚嚇,但只會傻站在原處。小偷要偷綿羊也很容易,綿羊被抱走時不叫也不吵。綿羊還很盲從,一隻羊跳下山崖,其他羊都會跟著跳。牧羊人知道羊沒有危機意識,又很容易受到驚嚇,所以不但要把羊帶到水草豐茂之地,這草和水還要平穩,如果稍有風吹草動,或水流稍微踹急,羊就不敢吃草了,可是羊還自以為很聰明。

這樣的羊是不是跟今世軟弱的世人很像?我們真的很容易受到驚嚇,一點風吹草動就惶恐不安,想方設法避免。我們沒有安息,連放假都怕,覺得長假越過越累,去哪裡都是人擠人。我們也沒有危機意識,本以為所追尋的會帶來安全,但一次簡單的疫情已經讓我們方寸大亂。你說疫情不簡單,但從宏觀來看,人類歷史中真正的暗黑時代,我們都沒經歷過,比如滅了社會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兩次世界大戰等。我們面對疫情已經完全不知所措,只能病急亂投醫。有人趕快投資某些產業,有人想逃到海外,但海外也有不同魔鬼和不同麻煩在等著你。如果海外真的是天堂,我第一個帶你們走,我自己也不會傻傻地把全家人帶過來。海外有一些安逸之處是中國沒有的,可是海外也有一些更可怕的東西是中國沒有的。比如在美國被左派民主黨把持的地方,老師和政府可以決定孩子的性別,你好不容易生個兒子,老師問他想當女孩嗎?他說想,馬上帶去醫院做變性手術,你能接受嗎?如果你阻止,你就下監牢,孩子被政府拿去,你一生也看不到他,中國還不致於敢這樣幹吧?所以我常說有另一個魔鬼等著你,可以給你吃好穿暖,但對你屬靈的破壞力是你想不到的。

我們就是軟弱可憐的羊,《詩篇》23篇開篇就讓人震撼的不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點在我們一開始信神時就知道了),而是逼我們思考我們其實只是羊。我們不是猛虎猛獅在跟著神,我們是可憐兮兮的羊,是根本無法應對的羊,是需要神照顧一切的羊。新約喜歡用的比喻是我們其實是無知的孩子,舊約的比喻就是我們是羊。雖然我是羊,可我有牧者,所以必不致缺乏。

「必不致缺乏」只因神同在即為青草地

非常奇妙,大衛是在失去一切時講這句話。「不致缺乏」的原文要表達的不是要什麼有什麼。通常我們是以自己先想要什麼而之後得到與否來判斷缺乏,但這不是聖經的表達。這裡的「不致缺乏」原文要表達的是因為神認識我,祂是我的牧者,祂知道我一切所需,所以我無時無刻已擁有的完全不缺乏,因我已經擁有神。就好像孩子的領受是我有一個家,我有爸媽,我的一生無缺乏。他不計較爸媽給他什麼玩具、食物和衣服,怎麼安排他的未來,雖然這也是爸媽會為他預備的,他的領受是因為他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所以他完全不缺乏,不是取決於實際的物質是否夠用。所以,非常奇妙,大衛在缺乏一切的時候,領受的卻是只要神還是他的神,他就必不缺乏。這不是自我麻醉,如果你在這時對大衛說,你不缺乏,那我走了。大衛會說,弟兄等一下,我要渴死了,我要餓死了,我好冷,有沒有羊毛衣。所以,這裡是一種信靠的表達,不是自我麻醉,也許我現在確實受苦挨餓,快要死了,可是只要神還是我的神,我就不致缺乏。

這也應該是我們今天的信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今天神跟你講這句話,不是要你自我麻醉,我們都有很多缺乏,可是我們能不能信靠神到一個地步,只要祂還是我的神,我就不致缺乏。就好像孩子說他肚子餓了,只要爸媽還活著,他必不會餓死,而且會吃得好,是這樣的信心,簡單直接地相信。

我們繼續一節一節看,希望能拼成一整幅圖。「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這裡看到的不只是草和水,而是怎樣的草和水。神知道綿羊不能受刺激,否則就要反其道而行,跟你我很像。所以神給羊預備的是什麼?原文表達的是享受不完的青草,完全平靜的水,非常舒適的地方。我們都去過大自然旅遊,尤其在城市住久了,一到草原或湖畔,就禁不住感慨。這裡表達的是,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祂給我的就是這樣的環境。不是你說謝謝神把我帶到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而是有神與你同在之處,神就會將其塑造成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讓你安息。這意境要表達什麼?記得我們是很容易受驚嚇的羊,很容易惶恐,自己嚇自己,很容易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去追求,所以這裡的動詞表明一切是神做成的,「他使我」「他領我」等非常重要,不是我們主動追求的,我們已經因罪麻木愚昧,我們要完全相信牧羊人的帶領,「他使我」「他領我」表明這是祂會在我們身上做成的。

當你說「我在上海有別墅,就是我的青草地,我有月薪5萬的工作,就是我可安歇的水邊」,你已經被魔鬼帶歪了。我不是說神不會給你這些,我是說如果是你自己追求想要印證《詩篇》23篇,就已經中了魔鬼的詭計。這裡的整個意境是什麼?是只要我忠心追求神,神必定帶我到這樣的環境,不管在哪裡。對我來講,何處是青草地和安歇的水邊?就是中國,這是神對我們家的帶領。美國不好嗎?物質方面比中國好多了,可是有些地方也可怕多了。即便中國在疫情中,仍是我們家的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祂感動我們,帶我們來的,所以這裡就是我們的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我在這裡必不致缺乏。(待續)

慈愛的天父,感謝你讓我們今天能夠再次被你的話語所滋潤,所餵養,所帶領。神啊,今天我們在這裡敬拜你,還有很多人在其他地方敬拜你,我們最近也慶祝了一件大喜事。神啊,我們看到不管在什麼環境中,你的祝福,你的帶領都是永存的;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我們是靈裡合一的。我們仍然在一起敬拜你,求主親自保守看顧,繼續安慰我們。奉主耶穌的名祈求。




※本系列文章授權自生命樹輔導研究中心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