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牧人》(The Good Shepherd),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1886–1894年。(图片来源/BROOKLYN MUSEUM)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23篇)
《诗篇》23篇的文学体裁与救赎隐喻
神的应许极大,但有时跟我们的经历有落差。最近我们都知道形势不太好,中国经济上遇到困境,导致今天有个工作就不错了。我们常感慨谁又失业或薪水还没发,而且问题是持续的,身体持续的不适,家庭持续有烦恼,学生担忧毕业后就失业,有工作的担忧明天是否还能上班。面对如此现实,教会怎么领受神的话语呢?《诗篇》23篇好像是在祝福的时候才会分享,然而很奇妙,这是大卫被押沙龙逼迫到躲进山洞时写出来的。
进一步思考之前,我解释一下该怎么读《诗篇》。我们知道有不同的文学体裁,读历史故事是看精彩的情节,读律法条文则需要专注地逐字细读。不同体裁有不同领受方式,《诗篇》是诗,该怎么读诗呢?比如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不会想这是不是双人床、有没弹簧、光应该很亮等,而是领受诗的美好境界,不仅有情感的体验,更好像身在其中,有全人的享受。如果把《诗篇》当成保罗书信、福音书或律法书,就会完全错过神透过《诗篇》要跟你讲的话。诗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大的意境。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篇》23篇是中文,其实希伯来原文的字非常少,直译可能根本看不懂,译者就帮你补充,引导你思考。有了如何读诗的铺垫,我们就来看《诗篇》23篇怎么安慰和激励我们。
第一句就非常奇妙:「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这不是大卫在家财万贯时写的,如果有钱有房有车,谁都可以讲不缺乏。这是大卫在被仇敌追杀、随时可能丧命时对神的回应。「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牧者就是牧羊人,古时常用来表达一种有权威的权柄,充满慈爱,也很辛苦。一个称职的牧羊人愿意为羊舍命,是否愿意为羊死是牧羊人的工作核心。当狮子老虎来侵袭时,好牧人会迎战,保护羊不受伤害,所以古今文化都喜欢用牧羊人来比喻神。当大卫讲「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时,不是只说到一位高高在上的权威君王,也是说到他是一位愿意为我死的神。只要他不死,我就能活,我不但能活,还可以活得非常好,因为耶和华是我的牧羊人。
神是牧羊人,信徒是绵羊
神是那高高在上、有权威又愿意为我们舍命的牧羊人,而我们是绵羊。绵羊几乎没有自保能力,又没什么功用,也缺少智能。宇宙间的活物,有些牙齿尖利,有些速度惊人,但绵羊基本没有自卫能力。你带孩子跟绵羊玩,可以放心把手伸进它嘴里,绵羊的牙齿有上层没下层,也不锋利,根本咬不痛。绵羊也没有危机意识,虽然野兽来时会受到惊吓,但只会傻站在原处。小偷要偷绵羊也很容易,绵羊被抱走时不叫也不吵。绵羊还很盲从,一只羊跳下山崖,其他羊都会跟着跳。牧羊人知道羊没有危机意识,又很容易受到惊吓,所以不但要把羊带到水草丰茂之地,这草和水还要平稳,如果稍有风吹草动,或水流稍微踹急,羊就不敢吃草了,可是羊还自以为很聪明。
这样的羊是不是跟今世软弱的世人很像?我们真的很容易受到惊吓,一点风吹草动就惶恐不安,想方设法避免。我们没有安息,连放假都怕,觉得长假越过越累,去哪里都是人挤人。我们也没有危机意识,本以为所追寻的会带来安全,但一次简单的疫情已经让我们方寸大乱。你说疫情不简单,但从宏观来看,人类历史中真正的暗黑时代,我们都没经历过,比如灭了社会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两次世界大战等。我们面对疫情已经完全不知所措,只能病急乱投医。有人赶快投资某些产业,有人想逃到海外,但海外也有不同魔鬼和不同麻烦在等着你。如果海外真的是天堂,我第一个带你们走,我自己也不会傻傻地把全家人带过来。海外有一些安逸之处是中国没有的,可是海外也有一些更可怕的东西是中国没有的。比如在美国被左派民主党把持的地方,老师和政府可以决定孩子的性别,你好不容易生个儿子,老师问他想当女孩吗?他说想,马上带去医院做变性手术,你能接受吗?如果你阻止,你就下监牢,孩子被政府拿去,你一生也看不到他,中国还不致于敢这样干吧?所以我常说有另一个魔鬼等着你,可以给你吃好穿暖,但对你属灵的破坏力是你想不到的。
我们就是软弱可怜的羊,《诗篇》23篇开篇就让人震撼的不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点在我们一开始信神时就知道了),而是逼我们思考我们其实只是羊。我们不是猛虎猛狮在跟着神,我们是可怜兮兮的羊,是根本无法应对的羊,是需要神照顾一切的羊。新约喜欢用的比喻是我们其实是无知的孩子,旧约的比喻就是我们是羊。虽然我是羊,可我有牧者,所以必不致缺乏。
「必不致缺乏」只因神同在即为青草地
非常奇妙,大卫是在失去一切时讲这句话。「不致缺乏」的原文要表达的不是要什么有什么。通常我们是以自己先想要什么而之后得到与否来判断缺乏,但这不是圣经的表达。这里的「不致缺乏」原文要表达的是因为神认识我,他是我的牧者,他知道我一切所需,所以我无时无刻已拥有的完全不缺乏,因我已经拥有神。就好像孩子的领受是我有一个家,我有爸妈,我的一生无缺乏。他不计较爸妈给他什么玩具、食物和衣服,怎么安排他的未来,虽然这也是爸妈会为他预备的,他的领受是因为他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所以他完全不缺乏,不是取决于实际的物质是否够用。所以,非常奇妙,大卫在缺乏一切的时候,领受的却是只要神还是他的神,他就必不缺乏。这不是自我麻醉,如果你在这时对大卫说,你不缺乏,那我走了。大卫会说,弟兄等一下,我要渴死了,我要饿死了,我好冷,有没有羊毛衣。所以,这里是一种信靠的表达,不是自我麻醉,也许我现在确实受苦挨饿,快要死了,可是只要神还是我的神,我就不致缺乏。
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信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今天神跟你讲这句话,不是要你自我麻醉,我们都有很多缺乏,可是我们能不能信靠神到一个地步,只要他还是我的神,我就不致缺乏。就好像孩子说他肚子饿了,只要爸妈还活着,他必不会饿死,而且会吃得好,是这样的信心,简单直接地相信。
我们继续一节一节看,希望能拼成一整幅图。「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这里看到的不只是草和水,而是怎样的草和水。神知道绵羊不能受刺激,否则就要反其道而行,跟你我很像。所以神给羊预备的是什么?原文表达的是享受不完的青草,完全平静的水,非常舒适的地方。我们都去过大自然旅游,尤其在城市住久了,一到草原或湖畔,就禁不住感慨。这里表达的是,因为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他给我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不是你说谢谢神把我带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而是有神与你同在之处,神就会将其塑造成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让你安息。这意境要表达什么?记得我们是很容易受惊吓的羊,很容易惶恐,自己吓自己,很容易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去追求,所以这里的动词表明一切是神做成的,「他使我」「他领我」等非常重要,不是我们主动追求的,我们已经因罪麻木愚昧,我们要完全相信牧羊人的带领,「他使我」「他领我」表明这是他会在我们身上做成的。
当你说「我在上海有别墅,就是我的青草地,我有月薪5万的工作,就是我可安歇的水边」,你已经被魔鬼带歪了。我不是说神不会给你这些,我是说如果是你自己追求想要印证《诗篇》23篇,就已经中了魔鬼的诡计。这里的整个意境是什么?是只要我忠心追求神,神必定带我到这样的环境,不管在哪里。对我来讲,何处是青草地和安歇的水边?就是中国,这是神对我们家的带领。美国不好吗?物质方面比中国好多了,可是有些地方也可怕多了。即便中国在疫情中,仍是我们家的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因为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他感动我们,带我们来的,所以这里就是我们的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我在这里必不致缺乏。(待续)
慈爱的天父,感谢你让我们今天能够再次被你的话语所滋润,所喂养,所带领。神啊,今天我们在这里敬拜你,还有很多人在其他地方敬拜你,我们最近也庆祝了一件大喜事。神啊,我们看到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你的祝福,你的带领都是永存的;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是灵里合一的。我们仍然在一起敬拜你,求主亲自保守看顾,继续安慰我们。奉主耶稣的名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