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Ⅰ》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一的咒詛,二的祝福-2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第一個層面:孤獨的世界是欺壓。

主要是傳道書4章1~3節,‍‍傳道者在第1節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日光之下的欺壓很普遍,欺壓這個主題在整本聖經中也不陌生,以色列人對欺壓很敏感。‍‍他們跟外邦關係中的一個主題就是被欺壓,開始是被埃及欺壓,士師時代被各國欺壓,‍‍立國以後也與周邊的國家和政治勢力有各種關係。

到了新約,《雅各書》談到富人欺壓窮人‍‍等,我們知道窮人也有辦法欺壓富人,‍‍不在乎你錢財的多少,這是一個新的問題。還有政治上王對百姓的欺壓,比如‍亞哈王剝奪拿伯的葡萄園。傳道者首先告訴你,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是很普遍的,只要你還在日光之下的世界,欺壓就會層出不窮。‍‍對此‍‍聽過傳道者智慧的人不應感到意外,但這不意味著你不應感到憤怒,‍‍憤怒跟意外是兩種心態,你可以感到憤怒,但你不應該‍‍感到意外,因為這就是日光之下的世界,你不要期待日光之下的世界會成為日光之上的樣子。

‍‍‍‍如果我們誠實一點面對人生,就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欺壓,甚至在教會內也有屬靈的虐待。‍‍但傳道者難過的並非是欺壓本身,而是人在受欺壓的時候無人安慰,他說看到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下一句話更深地表達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這是一個對等的結構,意思說欺壓的人有權勢,‍‍受欺壓的人應當有什麼?應當有一個安慰者,‍‍這樣兩者才是對等的。‍‍雖然一個是欺壓者,一個是受欺壓者,但這段經文中的重點是什麼?欺壓人的有勢力,‍‍受欺壓的要有一個安慰者,如果這樣的話,就是一個對等的狀態。‍‍‍‍所以對傳道者來說,問題的關鍵並不是這個世界有苦難,真正的苦澀,在於苦難當中‍‍沒有人安慰你,這是在患難當中的孤獨。

這是世界上普遍的一種孤獨。人可能妄圖通過擁有好朋友,擁有好知識,‍‍擁有別人喜歡你,擁有婚姻來解決這種苦難,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認識傳道者的話,他的觀察是‍‍被壓迫是很慘的事,但更慘的是在被壓迫的過程當中,你是孤獨的,沒人安慰你,‍‍沒人理解你,沒人認識你,沒人知道你此刻心中的感受,沒人在乎你,‍‍沒人記念你。‍‍

我給點例子你們就容易理解了。我相信學聖經輔導肯定會談到約伯和他的朋友,‍‍約伯的3個朋友可能大多數時候是作為反面例子出現的,這種糟糕的輔導者出現時,加劇了約伯的痛苦,能理解嗎?‍‍約伯本來已經很痛苦,‍‍但是他的朋友們出來時給他上了一堆神學課,加劇了約伯的痛苦。神學課的內容也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從神的角度來看不合宜。

這種痛苦能夠體會嗎?在患難中,你最親密的朋友出現時,他沒辦法聆聽你,‍‍為什麼?因為他心中充滿了自私。輔導很重要的一點是聆聽,聆聽不是說只要你嘴巴閉上就可以了。聆聽需要你愛對方,‍‍愛到、在乎到一個地步,你對他的生命是感興趣的,他所經歷的對你是有影響的。‍‍你不可能提前準備好了一堆話說,我聽見他說什麼或不說什麼,反正今天我就要告訴他,他的偶像是嫉妒,‍‍這是不可能的。他說的話會對你有影響,他此刻‍‍在經歷什麼會對你要怎麼說這段話有影響,聆聽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你有沒有好好聆聽是取決於或者你能不能在他說完之後問出好問題。如果你心裡已經打好一篇草稿,你來之前就知道他的人生,他的處境你都已經分析好了,他的8大問題你也做過了,只要忍他30分鐘,讓他叭叭叭說完,目的是為了爭取你說的時候他也不要插嘴。‍‍這是錯誤的,這是一種自私的輔導,你的心中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想說的話,對方在你面前不是一個愛的對象,不是一個‍‍相交的對象,不是一個人。說實話,你在欺壓他,他在受欺壓,‍‍他在這個苦難當中是沒有安慰者的,你就跟約伯的朋友一樣。‍‍自私的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表達出來,就是在關係中,一個人在受苦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安慰他。

‍‍我們再舉其他例子,一個孩子受到了性侵犯,她跑去告訴爸爸媽媽,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爸爸媽媽通常會告訴她什麼?‍‍告訴她把這件事情埋在心裡,再也不要提了,這叫在苦難當中沒有安慰者的孤獨。再想想一個還在肚子裡就被打掉的孩子,這叫苦難當中‍‍沒有安慰者的孤獨。或者,一個被拐賣的孩子;一個老人‍。‍‍‍現在我們家裡有監視器了,可以知道請護工照顧一個老人的時候,原來護工一直在虐待他,但老人沒辦法表達,‍‍沒有一個辯護者能替他說出心裡的苦,‍‍沒有人懂。因為‍‍所有人來到他面前的時候,都帶著自己心裡的想法和計劃,自己想要怎麼對待這個人,甚至我想要怎麼對他好,‍‍但是沒有人問他想要什麼,他現在心中的狀態是怎樣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要理解,‍‍哪怕婚姻,哪怕親密的關係,哪怕最好的朋友,哪怕教會裡的同工,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這樣。很多時候,這種被欺壓中沒有安慰者的孤獨,就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所羅門所看見當年的世界跟我剛才說的,跟今天日光之下的世界一樣沒有改變,‍‍沒有因為我們擁有更多的科學技術、更富足的物質條件就發生了改變。

對我來講,我覺得苦難當中沒有安慰者的孤獨,很多時候表現為失眠。可能我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好,失眠就讓我覺得夠孤獨。失眠讓我很深地體會到這段經文中的一個含義,‍‍很少失眠的人可能很難理解失眠中的焦慮,不是失眠本身對你造成多大影響,‍‍而是失眠過程中你開始對明天失去信心,你擔心明天沒有所需要的強壯力氣。‍‍今天晚上我沒有睡覺,明天該怎麼辦?越這樣焦慮就越沒法睡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這些東西都是這段經文描述的。

有一個‍‍犯罪的人來找你認罪,那個過程也是相當孤獨。‍‍一個犯罪的人想要公開他自己的罪時,或者想承認自己的罪時,‍‍有一些東西也是別人無法理解的。這些人都是傳道者在這裡所描繪的‍‍這種欺壓當中無人安慰,他說你看他們的眼淚,看受欺壓之人的眼淚,其實‍‍在原文當中,「看」就是一個著重詞,重點是你看到他們臉上的眼淚嗎?‍‍我剛才所舉的這些例子,你看到他們的眼淚嗎?你可能說你也受過欺壓,你可能知道自己的眼淚,‍‍這就是日光之下被罪‍玷污的世界的一個主要模式。在群體的關係當中,這是自私的,這是「一的咒詛」。

‍‍你看,沒人‍‍在意別人,沒人為了他人去捨己,每個人想的都是自己,這是普遍的。‍‍我們也欺壓別人對不對?我們在‍‍別人不在場時傳播別人的事,這是我觀察到在教會中可能最容易犯的罪,第9條誡命,‍‍不可‍‍做假見證。做假見證有好多種方式,包含在教會中最常見的傳播流言。傳播有時會以代禱的名義出現,‍‍這是欺壓人,你懂嗎?‍‍因為別人把他的名聲交在你手中,暴露在你手中,受你手的處理,受你嘴巴的處理,‍‍但是你很隨意地處置他,當他不在場,他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護,沒有人去徵詢他的意見。像《箴言》所說的,‍‍兩個人之間發生衝突,你先聽一個人的一面之詞是愚蠢的。‍‍沒有人會召集所有人,一起來聽聽彼此的說法。‍‍

很多時候,教會中的人受到的屬靈虐待‍‍來自弟兄姐妹,不一定來自傳道人,而是來自各樣的人。我們很自然地把故事說成是我們受苦,別人施害,‍‍這是我們都不需要學習的一個技能。‍‍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把故事說成我們是英雄,別人是狗熊,‍‍對吧?我們的肢體語言,我們的措詞方式都在表達。大家可能寫論文的時候覺得很難,但當我們講故事要對自己有利的時候,那可是行雲流水,‍‍選擇詞彙非常講究的,這就是人,這就是罪,這就是一的咒詛。

‍‍一個‍‍以自私為主的世界就是沒有安慰的,《耶利米哀歌》第1章中,充滿了關於受苦沒有安慰的經文,是非常‍‍濃郁的情感。第2節說:「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成為她的仇敵。」‍‍這當然講的是耶路撒冷和猶大,‍‍但在你的生命中對這種情感應該不陌生。「‍‍我因這些事哭泣,我眼淚汪汪,因為當安慰我、救我性命的,離我甚遠。‍‍錫安舉手,無人安慰。聽見我嘆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卻無人。」聖經中‍‍很多地方談到這種痛苦,這種孤獨卻被人忘記、誤解、忽視的情形。《詩篇》第42篇第9節說:「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不是因仇敵的欺壓本身哀痛,是因為詩人在被仇敵欺壓的時候,感到被神忘記了,沒人知道他的痛苦。‍‍傳道者說這種情況是生不如死的,他說:「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傳道書4章2~3節)

你能理解約伯為什麼要咒詛自己的生日嗎?那是他對自己痛苦程度的一種表達,他只有自己了,他有一種極致的孤獨。‍‍在小先知書《那鴻書》第3章7節說:「凡看見你的,都必逃跑離開你,說:尼尼微荒涼了!有誰為你悲傷呢?我何處尋得安慰你的人呢?」你有那種體會嗎?你人生出現了某一些狀況,別人看到你都是搖頭或躲避,說這個人已經‍‍沒有希望了,或者說別人都不在意,不會有人為你傷心。「有誰為你悲傷呢?」‍‍這句話很好地幫助我們去思想,你的人生有多少的群體,有誰為你悲傷?‍‍如果別人知道你這個狀況,有誰為你悲傷,有誰來安慰你?‍‍對傳道者來說,死在苦難中都比在苦難當中沒有安慰者更好。‍‍因為神造人,是要人活在這樣一種與他人相交的祝福中,而不是在‍‍自私自利、以個人為中心的咒詛中。

人的本質就是依靠神且與他人相交。‍‍當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的時候,不只針對婚姻,‍‍更重要的是針對人如何完成敬拜神和以神為樂的人生目的。‍‍對於敬拜神和以神為樂而言,人獨居是不好的。這意味著‍‍不管你是單身還是在婚姻中,如果你想要敬拜神和以神為樂,你需要群體,‍‍你不能過孤獨的自我中心的生活,你的生命需要敞開。‍‍重要的不是你單身‍‍還是結婚,重要的是你在單身或婚姻的狀態裡,你過的是自私的生活還是群體敞開、相交的生活,‍‍那是上帝造人最深刻的一個祝福。‍‍神造人是要讓我們彼此幫助,互相祝福。整個十條誡命的第二部分被總結成什麼?‍‍第一部分是盡心盡意愛主你的神,第二部分是愛人如己。為什麼愛人如己‍‍會成為十條誡命中的第二部分,僅次於愛神?‍‍因為愛人如己是你作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得到祝福的方式。在耶穌基督裡面,律法不再定我們的罪,而是幫助我們支取耶穌基督裡恩典的方式。‍‍那就意味著如果你去愛人如己,你的生命就會變得更加豐盛,跟這個世界的文化所說的完全不同。

如果你堅持相信「‍‍我自己好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別人,別人也不需要我」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對上帝設計的一種藐視和違背,是人在犯罪以後心中發生的改變,‍‍這是虛空的,也只會帶來虛空。這看著好像很紮實,你為了自己活多麼好,但實際上它經不起推敲,是虛空的。‍‍當上帝問該隱他兄弟在哪裡的時候,該隱的回答很簡單,「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他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他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是為了自己活的。‍‍該隱的回答點明了人生一個新的含義,並不是上帝在創造亞當時賦予亞當的,而是‍‍該隱自己發明的一個含義,就是:我的兄弟與我有什麼關係,我的人生是只為了自己而活的。

我們今天見面的時候問的都是什麼?‍‍大家彼此問的都是「你過得怎麼樣?」,‍‍你吃沒吃飽也好,你舒不舒服也好,你有沒有錢花也好,問的都是‍‍你!你!你!‍‍因為我們考慮自己是如此的自然,我們想的念的都是自己,但這是一種很孤獨的生活。不論你的身邊有多少人,這是一種一的咒詛。‍‍聖經中很多地方談到這種虛假的安慰,有些情況根本就是人沒辦法安慰的。除了我們剛說到的約伯以外,‍‍雅各聽見約瑟死的假消息時,沒有人可以安慰他,‍‍他也不肯受安慰。‍‍約伯在回應他的朋友時說,‍‍如果他們只是用嘴巴說好聽的話,這不是安慰。‍這些都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所經歷的,沒有安慰者。

不一定說沒有人真心想要安慰你,‍‍但是有意願的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不一定有意願。‍‍在這種‍‍沒有安慰者的孤獨當中,日光之下的壓迫就顯得更具有傷害性。安慰‍‍是什麼?安慰在哪裡?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在主耶穌基督裡。‍‍在挪亞出生的時候,父母給他取這個名的意思是:他讓我們得安慰、得安息。我們的安慰在‍‍耶穌基督裡,祂臨到這世界,這種安慰不是只強調主觀層面上我的心、‍‍我的情感得到了一種舒緩(當然這是安慰的一部分),也是‍‍代表著客觀層面上生命被改變。如果你看《路得記》的話,波阿斯就成了路得的安慰。上帝在《以賽亞書》第40章反覆強調說「你們要安慰我的百姓」,這句話只有在‍‍耶穌基督裡面成為真實的。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耶穌基督怎樣成了‍‍受欺壓之人孤獨中的安慰。‍‍在《馬可福音》第7章記載了主耶穌醫治一個聾啞人的故事。在那個故事中,讓我們最震撼的,就好像‍‍在另外一個故事中祂怎樣醫治大痲瘋病人,重點不是祂醫治了大痲瘋病人,重點是耶穌在醫治的過程中擁抱了他、摸了他,‍‍這可能‍‍讓大痲瘋病人心中更得安慰,因為這是他心裡‍‍很深的需要。《馬可福音》第7章耶穌面對聾啞人的時候,在醫治他之前,耶穌發出了一聲嘆息。‍‍你可以想像嗎?‍‍耶穌沒有跟他說任何話,因為他是個聾啞人,這聲嘆息就好像是聾啞人的語言。耶穌能明白他人生所經歷的痛苦,因而為他發出一聲嘆息。這是為什麼耶穌是一個好的安慰者,是一個中保,祂知道人所經歷的痛苦。我們看見祂在拉撒路墳前流的眼淚,‍‍耶穌知道‍‍祂所愛的人在經歷什麼事,耶穌為我們嘆息。在耶穌跟我們的關係當中,‍‍祂能安慰我們的原因是因為祂不是一個壓迫我們的人,不‍‍像這個世界中壓迫我們的對象。‍‍

大家所熟悉的經文,「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不要讓對這句經文的熟悉‍‍剝奪了它本該在你生命中引發的爆炸性安慰。‍‍難以想像,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在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這一個世界,‍‍壓傷的蘆葦,祂不肯折斷,何況是一個破碎的人在祂的面前。‍‍不僅如此,祂承擔這個世界的欺壓,祂了解這個世界的欺壓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祂無所不知,‍‍而且祂真實地經歷到這個世界的欺壓,這是祂上十字架的原因,祂為此付出代價,為了拯救我們這些心中無法改變、被欺壓和欺壓別人的人,‍‍在群體當中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祂不僅赦免我們欺壓、自私的罪,還改變我們的心,讓我們在祂裡面首先得著安慰,‍‍以至於我們的生命不再是自私的,讓祂成為我們的挪亞,‍‍讓我們的心可以得到‍‍豐滿和安息。‍‍約伯在他的苦難中說,‍‍他曾經像一個君王一樣去安慰哀痛的人(29章25節),他有智慧的話語。毫無疑問,耶穌是更好的約伯,‍‍只有主耶穌能夠在山上頒布新律法的時候,不僅告訴你不要做什麼,告訴你不應該欺壓,‍‍祂還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那是天國的次序,因為‍‍這一位安慰他們的君王到來。‍‍耶穌是「一」改變為「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耶穌基督裡,你會發現擁有更多的恩典。改變‍‍生命的這一個元素,就是耶穌基督的教會。‍‍

保羅在新約中談到這個群體的時候,反覆說什麼?如果這些人‍‍認識耶穌基督的恩典,那麼在教會當中,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這就是在耶穌基督裡的新生命。以前一個肢體受苦,只有一個肢體自己孤獨,患難當中沒有安慰者,但在耶穌基督裡面,如果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1章中很明確地談到安慰:「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後面一句是祂安慰我們的目的:「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正如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楚,我們也靠基督同得許多安慰。‍‍保羅在這裡說到了關於基督徒生命受苦的最偉大的神學,就是你受的苦不是你的苦,‍‍也不是你為基督受苦,甚至不是你與基督一同受苦,你受的‍‍是基督的苦。‍‍能理解嗎?當你為了愛一個人付上代價的時候,‍‍那是一個復活的生命,一個敬虔、公義的、被改變的生命,在日光之下‍‍孤獨自私的世界會受的苦,所以你越受苦,心中越有安慰,因為你知道‍‍活著受苦的不是你。用保羅的話來說,是主耶穌基督在你裡面受苦,‍‍受苦成了你與基督相交的一個證據,成了你與基督相交的一個渠道,‍‍你在受苦當中永遠不是一個人,你在受欺壓的時候,你不再是一個孤獨者,‍‍這是耶穌基督給予的最大的安慰。今天你如果跟隨耶穌,你在關係當中為了敬虔的原因受苦,因為信靠耶穌而受苦,你不孤獨,‍‍你絕不缺乏一個安慰者。‍‍越多的基督徒明白這個道理,教會就越像聖經中所教導的樣子。(待續)




※本系列文章授權自生命樹輔導研究中心

【延伸閱讀】:
一的咒詛,二的祝福-1
相遇學琴│失敗的鋼琴檢定
在罪與苦難交會處經歷救贖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