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秘訣在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助力和限制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5.03.23



圖片提供/123RF


「選修『社會理論』課程,除了湊學分畢業拿學位,還有什麼用嗎?」這個問題是我在這學期第一堂社會理論課堂上跟同學討論的。我說:「我知道在座很多同學對社會學不感興趣,我也不會勉強大家要喜歡,更不會要求大家把理論邏輯論述得呱呱叫。我只期待大家能嘗試用社會學的角度認識自己和環境,稍微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某些獨特的個性,或陷入某些焦慮無法自拔,這樣就很棒了。」

為了讓對社會理論不感興趣或純粹想要拿到學分的同學們,依舊能或多或少品嚐到社會理論的有趣滋味,而不致浪費週二下午寶貴的兩個小時,我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本心目中探討「切身議題」的社會理論科普小書。這本書是日本社會學家菅野仁寫的《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接受自己的界限, 但仍努力汲取人生的可能性;不追求完全的認同,但也不放棄表達自我的勇氣》。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作者菅野仁引介了什麼大師的社會理論,或將理論邏輯論證得多麼精彩動人,而是這本書用社會理論來關心青年朋友如何透過認識自己、建立友善的人際連結,設計並追求適合自己的幸福,而且文字十分淺白優美。

所以菅野仁在這本書開頭就提到:「幸福的形式因人而異,但有『一定的條件』可以提取出來,那就是『帶來自我充實的活動』以及『與他人的交流』」。

他接著說:「只暢想著這種『純粹的幸福』,是無法幫助我們抓住幸福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在實際的生活中,接受自己的侷限,但也相信這種幸福的可能性,描繪出內心嚮往的樣貌,並思考該往那個方向行動或努力,藉由這樣的『設計』,一點一點,確實地朝幸福靠近。」

為了更細膩地說明這個道理,菅野仁在書中提到,從進入幼兒園等正規教育機構開始,孩子會覺察到自己人生中存在許多「界限」,它們一部份是孩子與周遭老師和同儕的關係與差異價值觀,另一方面則是孩子自身的資質與能力。

這裡所談的「界限」分為「限制」和「助力」雙重部分,其中「他人」的部份是我們與周遭人連結時所可能接收到人際連結的喜悅,以及他們給予我們有形無形的鼓勵與幫助;但在此同時,差異的他人也可能給我們批評,甚至對我們造成傷害。

至於「自身」的部份,「助力」是當我們瞭解自己人生的方向或感興趣的事物,就會感受到高度的存在價值感;而「限制」的部份,則是當我們的知識或能力有限,無法達成自己既定的理想時,就會感到挫折和沮喪。

菅野仁認為:「理解自己的能力及所處環境的界限,失去即使只踏出一小步,也要確實前進的勇氣;不期待他人接受自己的一切,但就算只能傳達一點點,也樂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再以此基礎,漸漸加深與他人的連結。」

「珍惜現在的自己,去追尋『對我來說的真實』,才能在設計幸福時,得到最大的支持。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沒有煩惱和痛苦,有些人之所以能笑得那麼幸福,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方法,與活在世上必須背負的『限制』與『挫折』和平共處,同時也不放棄自己的『憧憬』及『理想』,努力朝著永不斷絕自我生機的方向前進。」

身為一位青少女的父親,菅野仁從父母的角度建議大人們要努力成為孩子生命能量的燃料,配合孩子不同生涯階段,努力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支持孩子與自己分離,並以「守護」的立場幫助孩子充實自己的生命能量。這整個過程就是讓孩子不在過度依賴自己,而是能獨立生活、追求夢想,以此適度地拉開合理的距離。

特別是生活在當代社會中,菅野仁發現青少年們普遍擁有纖細的自我認同,這種自我感不再需要為著朝不保夕的基本生計收入擔憂,取而代之的是想要盡情享受當下的人生、活得更自在。於是,與周遭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以及人們究竟用怎樣的眼光在看我們的緊張感,就成為青少年們自我認同的核心。

這種「纖細的內心有著高標準的自我理想,敏感又容易受傷。但是,或許也不必徹底改變這樣的自己,過度的自我否定跟過度減肥一樣,對身心都無益。努力接受自己的脆弱,然後溫柔地鼓勵自己『再往前踏出一步』就好,沒有人的人生是不會受傷的,但是我們可以在與他人慢慢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放下『他人應該用我想要的方式看待我』的過度期待,學會做好精神準備,讓自己不在因為害怕而從關係中退縮。」

更具體地說,菅野仁認為:「這個世上沒有純度100%的關係,所以,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不要抱著『扣分』的心態,而是要帶著『加分』的期待。如果將『完全傳達自己的想法』當成100分,一旦與他人交流,就從這裡往下『扣分』那麼所有的『連結』就只會讓自己感到不滿。相對地。若是以『沒有傳達出任何想法』為起點(也就是0分),只要對方懂得自己一點,或是當自己雜亂無章地表達,對方卻真的理解了,這一定會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