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我是愛吃蛋糕的人,看到以蛋糕為題的電影,心中立刻湧現滿滿期待,巴望著電影裡異國蛋糕的畫面能讓我一飽眼福。
不過以上純粹是我的一廂情願。《我最喜歡的蛋糕》(My Favourite Cake)這部電影,並不是以蛋糕為主角。蛋糕在片中充其量是個跑龍套的道具,匆匆一閃而過,甚至還來不及讓我將它們的倩影放入記憶中,也無法讓我事後反覆回味。但是你可知道,有時人生中那些讓人欣喜、高潮的時刻就是如此這般一閃而逝。速度之快,讓人來不及品味、來不及感受、來不及抓住,甚至來不及記念。
孤獨的老年
瑪欣在這些事上是一個過來人,她深深體會到這種措手不及的震撼。然而就在不久之前,她的生活步調其實還非常緩慢,內容也平淡無奇,壓根兒沒有什麼來不及品味人生的困擾。對她來說,生活既無趣又無目標,而這種漫無目的、只能得過且過的日子,才是她的困擾。平日裡,她總是過了中午才會起床,下午才開始她的一天。
不過,這種生活方式並非她所鍾愛。她既不習慣作夜貓族,也不崇尚夜生活,實在是生活太過單調、孤獨,白天沒什麼活動的機會,晚上只能在家看看電視,所以到了夜晚就常犯失眠的毛病,睡眠品質總不見好。
瑪欣今年七十歲,丈夫早逝,因此寡居了十多年,唯一的女兒已出嫁,並且隨夫婿移民到美國生活去了。她一個人在偌大的房子裡獨居,雖然身體還算健康,靠退休金也能自養自足,但空巢期加上喪偶帶來的孤寂可以想見。即便有賴科技幫忙,視訊通話不是難事,女兒經常循此方式與母親保持聯絡。不過女兒自己家事繁瑣,即使通上話也不能專心,以至母女間的聯絡就像是走個過場,沒能真的產生什麼增進感情與安慰人心的作用。對瑪欣來說,從這方面得到的安慰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其實,瑪欣還有幾個談得來的老朋友,不過他們都住得很遠,大半年才可以聚餐一次。雖然如此,這已是瑪欣難得有人一起吃飯、輕鬆聊天的時刻了。只是聊天和談心不是同一回事,朋友與密友也不是同一個等次。畢竟朋友也有各自的煩惱與愛好,不能常相左右陪伴,也不一定有投機的話題。應酬雖可以排解一時的寂寞,但不能滿足瑪欣長時間的空虛。
窒息的社會
看到這裡,讀者們可能會想,瑪欣不能自己安排一下生活嗎?就像我們社區裡的長輩們,可以去運動中心健身,去文化中心聽音樂及看表演,去社教館、社區大學習唱歌、繪畫、電腦等才藝,或是參加一些登山、郊遊社團,再不行也可以去市區逛逛街、買買東西,到公園唱唱卡拉OK或跳健康操。如果真的想重新找個老伴,也可以參加長青聯誼,認識一些新朋友。
是的,這些安排老年生活的方法和機會對身在台灣這個自由社會的人來說,確實是稀鬆平常。但對身處在地球另一側、住在伊朗的瑪欣來說……誒,這些安排還真不一定行得通。甚至可以說,真想要像我們這麼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愛好,可能還要冒上坐牢的風險。
話說回來,伊朗曾經是個社會風氣開放的王國,當時人民仍可以自由選擇愛好的生活方式。但和許多近代國家民主化過程一樣,政客爭權引發了政治鬥爭,在幾番政治輪替之後,很不幸的(某些人可能感到萬幸),最終在1979年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原本「世俗」的政權被迫倒台、流亡,國家轉由宗教領袖來帶領。整個社會需要在「伊瑪目」(指神權政治的國家領導人或宗教最高領袖)的教義之下運作,就連議會通過的法案也需要伊瑪目的審查通過,之後才能由總統頒布。
於是,伊朗原本開明、開放的世俗社會,就連同世俗政權一起消逝在伊朗這個國家裡了。此後,因著宗教規條的限制,人民不再能公開唱流行歌曲、更不能去舞廳跳舞,男女也不可公開約會、不可同時在一間教室受教育,女子需要按規定戴好頭巾才能上街。因為,違反一切宗教規條將等同於「不道德」。街頭隨時有道德警察在巡邏,虎視眈眈等著抓補那些不充分遵守宗教規條的人,並帶回警局羈押。
意外的決定
綜合以上,我們應該對瑪欣的處境有更完整的了解。她的生活會如此孤寂、會顯得如此百無聊賴,除了因為她個人與家庭的因素之外,還因為沉重的國家壓力。我們在自由國家的人用來抒發、寄託情感的事物,在瑪欣的世界裡,能做的、能接觸的寥寥無幾。
瑪欣是體驗過自由社會的人,在她二、三十歲的時候,國家還是開放的。那時她可以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和朋友去參加派對、到歌廳跳舞唱歌、與其他男女坦蕩地交往,如今,那曾經的自由已經不復存了。數十年來,她忍耐著適應備受壓抑的生活,現在又加上與親人分開、年老與獨居。她的處境越發雪上加霜,無奈、無助、無聊、無趣又無伴的生活時刻刺痛著她。
不過,人的需求只要強烈到一個地步,再大的外界壓力也會抵不住內心的抵抗。只要敢於犧牲,就可能得到重生的機會。瑪欣也是這樣,她一方面受到朋友鼓舞,一方面心中已經不想再被挾制,於是決定豁出去了!她已經一把年紀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因此,她開始勇敢追尋第二春。她期待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新對象,或許還可以陪伴彼此到老。她夢想著能為所愛的人在廚房裡親手做他最愛的蛋糕,並在她的漂亮院子裡和她所愛的人吃喝歡暢。
正如那句俗話說的:「不出意外的話,馬上就要出意外了。」意外果然發生了,瑪欣的第二春計畫進展出奇順利,一個七十歲的老太太竟然就那麼剛好地找到了一個單身的老先生。那麼我們可以為瑪欣高興,說她成功了嗎?這卻又不太好說了,因為意外之下還有意外。最後,有人說她成功了,但也有人說她失敗了。這到底怎麼回事呢?我想,就請讀者們前往觀影,實地了解瑪欣的故事之後再進行判斷吧!
喜樂的人生
離開電影故事本身,轉到電影涉及的信仰與生命課題時,有蠻多地方值得我們探討。我提出其中一點來分享,就是關於瑪欣生活中表露的那些渴望和需要。其實我們應該能同理瑪欣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有同樣的需求和期待。但是我們基督徒同時也知道那些都是暫時的,因為世界與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不會常存。我們相信自己在世上是寄居的客旅,也知道這世界充滿敗壞,有各種惡者的誘惑和詭計,因此能夠理解聖經為何教我們不要愛世界也不要與世俗為友的道理。但即便如此,難道我們就應該奉勸瑪欣消滅自己的渴望,然後請她遵守那些看起來像是要幫助人遠避世俗的宗教規條嗎?當然不是。因為,守規條並不能解決瑪欣的問題,反而讓瑪欣的處境更加惡化,致使瑪欣更加找不到生命真正的出路。
其實,上帝並沒有禁止我們享受世上的事物,只是要合理地使用祂的創造,以及祂賜給我們的自由。這一切只要我們用得合宜,就能體現美好的果效。但如何能用得合宜呢?最關鍵的就是要認識上帝,並且深入地學習衪的話。關於這點,我們每一個人和故事中的瑪欣並無不同!人只有認識上帝,才能從衪的話語中找到處世為人的原則,不至囿於律法主義,並且合宜地使用上帝所賜之物。如此,也更能體會到使徒保羅說的:「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馬書14章17節)
衷心的代求
透過這部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人被困在虛假的宗教與扭曲的社會文化中。我們不僅要為那些因此受到逼迫的人代求,也要為那些逼迫他們的人代求,因為他們全都迫切需要「認識祢──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祢所差來的耶穌基督」(約翰福音17章3節)。這就是永生,也是他們生命得到真自由的盼望。
這部電影的兩位導演是夫妻檔,他們為了幫受到壓迫的伊朗女性同胞發聲而拍了這部電影,但也因此被伊朗政府軟禁,不得離境。請為他們禱告、也為伊朗禱告,願上帝的旨意能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