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12.08.05
最近身旁許多人紛紛跟我聊到相同的現象:「覺得自己好像越來越沒辦法忍耐『笨』的人」!對於這個現象,我心頗有同感,因為自己也陷入這種負面情緒當中。也就是這樣的處境,讓我一直想寫一篇小篇短文,來幫助自己和身旁的人釐清這個困局的成因。
相信很從小到大很多人一定聽過師長們這樣跟我們說:「時間就是金錢,讓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沒錯,這句話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特別是很多人還會認為:生命如此短暫,如果浪費在一些諸如看電視、與人談話、休閒旅遊等「次要」的事情上,就會受到內在道德感的譴責!正是這些觀念,讓我們將「節省時間、善用時間」的價值觀和行為「個人道德化」了,當我們無法以最大效益原則來生活時,自己便淪為一個「懶散」或「不負責」的人;甚至是在從事上述原本應該是十分輕鬆、不需考量時間限制的人際交誼或休閒活動時,也要用最有效益的規劃、計算方式來進行。
原本「節省時間、善用時間」並不是什麼壞事,我甚至贊同它應該是人們可以努力實踐的生活態度,畢竟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關鍵在於:我們究竟將「節省時間、善用時間」當成是「目的」,還是達成目的的「工具」?也就是說,我們或許更該問自己:打算怎麼進一步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因為「時間」與「金錢」都只是人們實踐生命價值與目標的「工具」而非「目的」,但有些人卻將它們本末倒置了,成了「守財奴」和「守時奴」!
就像我曾經跟一個朋友聊到:某天我在台北市萬華的一個郵局裡領錢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原來一位拄著柺杖、行動不便的街友摔倒在地,而且頭撞擊到後面的玻璃門。當下沒有人去攙扶他,郵局裡的人們只用目光稍微掃瞄一下現場的狀況,就繼續各自的工作了。看到這個現象,我趕緊走過去扶他起來,並且詢問他有沒有任何需要進一步協助的地方?
我問我的朋友,如果是他在現場他會選擇在旁觀看,還是過去給予協助?這位朋友告訴我:「我不會選擇去攙扶他,因為我怕他身上很髒,弄髒手之後沒辦法馬上清洗」。我說:「我可以瞭解這是很多人確實會有的擔心(當然我們是否需要如此小心翼翼「防護」還值得討論)!但我覺得當場之所以沒有人去攙扶這位摔倒的街友,很重要的是大家覺得「不值得」!。
試想,如果我們花時間去協助一個受暴兒童、獨居老人、肢體障礙等大眾印象中的「典型弱勢群體」,心中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而得到正向的自我價值感,因為他們是「值得幫助」的弱勢者。相較之下,對於那些大眾普遍認為「他們應該能自立」或「他們的失敗是出於懶惰」的人,我們會覺得花時間在他們身上是「不值得」的!但問題是:即使是非受暴兒童、非獨居老人、非障礙人士,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遭遇到比較不擅長、不拿手的事情(就像有些人對電腦、數學、方向感或身體律動感比較弱一樣),甚至是出於大眾集體偏見的頹勢(如對老人或所謂「胖子」的刻板印象)。這時候,人們不願意像幫助「典型弱勢者」那樣給予他們較多時間「等待」或「協助」,多半是覺得關懷或協助行動所能換得的「道德回饋」與所費「時間」不成正比。
換言之,我覺得許多人都是採用「機會成本」和「效益原則」來思考特定時間與空間內,自己要從事怎樣的行動,因為同一時間內一個人的身體不可能佔據兩個空間:如果我們花時間去幫助一個社會上認定「不值得幫助的人」所能得到的道德滿足感不會比那些「值得幫助的人」來得高,或是花時間去「工作」所能換得的金錢報酬遠比去助人行為來得「值得」,人們就不會去做助人行為。
同理,我們之所以覺得越來越沒辦法忍耐「笨」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覺得「笨」的人不值得我們花費更多時間去等待他們,因為這些「多」花費的時間原本可以換得更多的金錢或道德報償。特別是那些有權力運用金錢(如大企業老闆)或有專業提供服務(如醫師或律師等)的人,他們的時間遠比那些窮人(如街友或失業者)的時間來得「值錢」,因為他們的時間可以換取更多的「金錢」和「道德滿足感」。
我絕對不否定、甚至舉雙手贊成,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因為我們的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怎樣使用它,就會獲得怎樣的人生。但在經營自己人生,也就是決定時間要怎樣使用的過程中,我也期許自己別把「目的」和「工具」本末倒置。因為無論是金錢、時間或道德滿足感,都是上帝用來鼓勵我們追求真、善、美、聖的「增強物」,也就是獲得滿好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千萬別讓自己淪為「守財奴」或「守時奴」!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美國福音派的 同性戀論戰
終極任務 ── 劉俠女士辭世之解讀
在死蔭幽谷中作光作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