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閱讀》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正直的革命家─孫中山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有時候覺得,孫中山先生好像是我的音樂老師。怎麼說呢?不知道大家國中、高中是否都曾經歷過早上操場集合唱國歌的年代,全校師生齊聚,數千個人隆而重之地吟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說也奇怪,我特別喜歡這首歌,旋律由低到高,唱到最後可以拉開喉嚨放聲嘶吼,對天天坐在教室木椅上規規矩矩的學生來說,那可是唯一一個可以盡情大喊的時間,久而久之,自己竟然成了唱國歌的能手。我的同學就曾因為聽我唱國歌唱得還不錯,以為我天生會唱歌,結果當我在音樂課堂上,把歌唱得五音不全,便讓他額外詫異:「啊,你唱國歌不是還挺好的嗎?」

說實在話,除了唱國歌以外,孫中山這個名字,還真的很少和我生命發生連結。當然,不是沒有機會,高中上百堂的三民主義課,應該就是最佳的近距離接觸,偏偏,我們班的三民主義老師,太會說故事了,而且說都是和孫中山沒有關係的體育故事,一下是日本職棒總冠軍戰一個二十歲不到的投手桑田真澄,如何在現場數萬觀眾的吶喊聲中,露出自信的微笑,將最後一名打者三振出局,一下是這位老師大學時代如何穿著短到不行的運動短褲,在千鈞一髮之際,為系隊贏得全校冠軍。好聽的故事裡,我的三民主義課也就跟著一蹶不振,和孫中山的關係,更是降到了冰點。

於是,陳舜臣這本以孫中山為主角的歷史小說《青山一髮》,看來就是個補充我對孫中山觀感的讀物──而的確,這本書也真的開啟我不少眼界。最大的一個地方,就是破除了從小到大,在作文課裡一用再用三用的「國父革命,十一次才成功」理論。一直以為咱們的孫中山,在從頭到尾發生的十一次革命中,幾乎無役不與,可讀了《青山一髮》才知道,除開頭的重陽起義,和第三次的惠州起義,孫中山真的擔負起現場指揮責任,實際參與革命外(事實上,這兩次也很慘,結局都是被人告密忙著逃跑,根本就沒機會發動革命,遑論「現場指揮」了),剩下的九次,孫中山都因為躲避滿清的追捕逃亡國外,中國的一小塊陸地都沒踏上一步──真正在革命現場的,其實是許許多多少有人知其姓名的烈士。

而且出乎意料,儘管前前後後發生了多達十一次的革命,但並不是像我們所一直以為的,有上萬的革命同志犧牲。沒有仔細去數,不過從《青山一髮》看來,前前後後捐軀的人數,應該沒有超過三千人,就連真正成功的辛亥革命,也非革命軍和滿清打得血流成河,如果想用「八二三炮戰」或是「搶救雷恩大兵」來思考,是不太符合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帶出了孫中山的價值──他用的武器是人心,而非彈藥。當然,剛開始的幾次,失敗原因在於革命軍素質不佳,往往因告密者洩密或是炸藥沒爆炸,讓參與革命的人都把力氣花在逃亡而多於打仗。可是越到後面,那氣氛就不一樣了,事實上,我感覺十一次革命裡,大概有五成以上,是集中在整個十六年革命事業的最後兩、三年,而且幾乎是屢仆屢起,前一次革命失敗還過沒多久,立刻又有了下一次的革命,只看到滿清防不勝防,根本就來不及追剿。

導致這原因的,就是整個中國從早期對於「革命」的遲疑,逐漸轉變為支持,孫中山雖被滿清拒絕在外,卻透過日本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留學生,將革命才能救中國的想法傳遞出去,讓這些留學生回國之後自己組成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小組織,漸漸地擴大影響。這種慢慢的滲透,讓孫中山常被質疑究竟是有否有謀無勇,但事實證明孫中山是對的,好比辛亥革命之時,滿清用來抵禦革命軍的軍隊,一千人裡就有一半其實是同情革命軍,而領兵的將官,有很多也都是「臥底」的,當第一聲槍聲響起,四面八方立刻有人響應,到了這時,整個革命的成功,就如水到渠成一般。我們常常把辛亥革命想成像法國大革命那樣,死傷無數,然而讀了《青山一髮》,才赫然發現,儘管不是如英國「光榮革命」那般無風無雨,但是孫中山「以改變人心」所推動的革命,其過程之平和,是遠遠超乎人們想像的。

孫中山另外一個工作,就是努力向世界各地的華僑籌款,提供經費給在中國內地的革命軍;而從這一點,我們又看到了孫中山的可貴之處。各地華僑為響應革命的捐款越來越多,大筆大筆的鈔票經過孫中山之手,他卻從不為自己留下超乎所用的一分一毛,相反地,孫文的哥哥孫眉本來在夏威夷是非常有錢的人,還因為捐錢支持孫文的革命,弄到最後破產。和孫中山這樣的「正直」相較,同一時間也在推動「變法」的康有為,明顯差了一截:儘管在學術聲望上,康有為擁有比孫中山要高的地位,但是他卻把華僑捐給他的錢,泰半留給自己使用,僅僅只有少部分真正用在「變法」事業;孫中山世界巡迴募款,能省則省,常在路邊攤解決一餐,而康有為身邊不但常常帶著大批徒子徒孫,用餐也很少節省。另外一個有趣的對比,則是孫中山和梁啟超。和康有為的得意弟子梁啟超相比,孫中山的文筆和演講都略為遜色,孫中山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可是,孫中山強調自己是於理有據,不耍弄過多的花招,梁啟超儘管在修辭上勝過孫中山,在使用的策略上卻故意營造出「變法」和「革命」實乃同一件事的假象,藉此吸引支持革命者的捐款,連孫中山都覺得梁啟超這樣做「實在太卑鄙了」。

在《青山一髮》中,作者陳舜臣多次提到孫中山篤信基督教;而革命同志中,同樣信仰基督教的更是多不可數。不過很可惜,陳舜臣並未進一步著墨基督信仰對於孫中山思想、人格方面的影響,或許是這方面文獻較少的緣故吧!我自己是宗教研究的背景,自然希望能對孫中山的信仰生活有多點認識,好幾次,在閱讀《青山一髮》同時,我都情不自禁把孫中山和德國的潘霍華聯想在一起,後者是德國知名的基督教神學家,曾在希特勒掌權時代,組織地下革命活動意圖推翻納粹。兩人同樣是基督徒,理當強調和平與愛,但在國家走錯路的時夠,卻不約而同採取了「革命」這種較為激進、透過破壞(甚至包刮殺人)來達至革新的行動模式。潘霍華被納粹處死之後,留下不少信仰方面的經典作品,讓後世的基督徒有一個遵循的典範,多麼希望中國的潘霍華──孫中山,也能有些信仰相關的作品留下來。

不過,從《青山一髮》裡的孫中山,我們還是依稀可以看到基督信仰對他影響,特別是前面提到的三個主要特點:正直、訴諸人心與和平的革命。首先,正直這個關鍵品德,一直一來都是基督信仰關注的焦點;其次,訴諸人心也是福音書裡耶穌所採取的策略,好幾次身邊的猶太人想要拱耶穌出來作王,耶穌全部拒絕,相反地,他訴諸人的內心,將人心的改造視為一切的根本,由此帶出了一場寧靜平和,卻橫跨數千年數大洲的革新。

其實,《青山一髮》還有不少可以談的地方,如果統統寫出來,恐怕還得再寫個一兩千字,我想就先談寫到這裡好了。最後,用孫中山和另一個革命領袖,同時也是國學大師章炳麟間的衝突來做結束。按照陳舜臣的說法,和章炳麟強調革命文章要有高的品質與格調不同,孫中山總是希望文章能夠寫得「淺顯易懂而具有啟蒙作用」──如斯的對比,在我們這群搞文字的眼中別有意義,尤其是當我們出版的東西被學者專家評為:「沒營養」、「不是最好」時,或許就可以從孫中山這種走入平民的胸襟,得到激勵吧!


聽阿祥跟 dannyboy 哈拉讀書心得

【延伸閱讀】:
曼寧的神學大全
二十年絕非很久以後的事
罵人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