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onica Augustine Chen 2025.10.12
圖片提供/123RF
基督徒父母有教養兒女,把孩子帶到神面前的責任;只是有時方法若失當,則可能事與願違,反而讓孩子對信仰心生厭惡,更不想親近神。
最近就有在外地讀書的姊妹在脆(Threads)上訴苦,表示媽媽傳給她的訊息總是問「有沒有去聚會?」,當她問起何時能匯生活費時,母親的回答竟是「你有去教會嗎?你要跟主耶穌求,我會感受到,這些東西就要加給你了」、「越早回覆我,對妳有利」,讓她感到「噁心、喘不過氣、焦慮到不行,甚至不想回家」。
網友則紛紛評論:「好可怕的對話」、「表面上說是為你好,實際上是藉信仰之名滿足自己的掌控慾和權威慾望」、「用金錢綁架信仰」、「信仰的核心應該是自願的愛與追求,而不是害怕懲罰的服從,用恐嚇、金錢控制與威脅,這種行為已經偏離了信仰的精神」。
我相信這孩子很愛她的家人,只是母親關心她信仰的方式已經對她造成巨大的壓力,才不得不以這樣的方式發出「求救」的訊號。我也相信這位媽媽對女兒信仰與靈命的關心是出於真誠,只是她表達的方式在很多人看來已經近乎「情緒勒索」,也使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與不健康。
這位母親相信「離開神」就是離開「福氣的源頭」,這想法基本上沒錯;但從她傳給女兒的訊息反覆質問「有沒有去聚會?」來看,她似乎關心女兒有沒有「坐在教會的椅子上」這「形式」過於女兒與神的關係。
母親與女兒的對話也讓人有「做了某行為(去教會)」就能「換取神的祝福」(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了)的印象,把人與神之間單純「愛的關係」變成了「條件交換」。
更讓人感到錯愕的是,這位媽媽將「生活費」與「有沒有去聚會」綁定,孩子在外地讀書所需要的生活費成了母親「控制」其信仰行為的工具,原本開心的與神約會反倒成了害怕失去母親財務支持的「強迫式義務」。
我其實很不願對別人如何教育孩子說三道四,但這位媽媽給孩子的訊息其實是傳遞了一種扭曲的「交易型、條件式」神觀;孩子對母親恐嚇、控制或情勒的反感,也可能因而投射到母親三令五申很重要的這位神,結果就是因為討厭媽媽關心信仰的方式,連帶連神也討厭。
雖然我能理解父母對外地讀書孩子信仰的關心,但反覆詢問「有沒有去聚會」,其實可能讓孩子覺得被監控或不被信任。與女兒的對話三句不離「去教會」,也會讓孩子感覺彷彿自己只有表現好(去聚會或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雖然穩定的聚會對基督徒的信仰有一定重要性,但認為孩子若「不去教會」就等於「背離信仰」,仍是過於簡單化的思考。父母也需要反省自己對孩子的關心是否只集中在「行為」(有沒有出席聚會),卻忽略了「關係」(平日內心持續對神的渴慕與倚靠);自己的焦慮是「害怕教養失敗」或「其他信徒對自己女兒的議論」,還是在乎「孩子有沒有緊緊抓住神」?
我不敢以專家自居給甚麼建議,但我真心覺得與其審問式的一再質問「這禮拜有沒有去教會」,不如關心孩子在外地過得好不好?有甚麼開心或有趣的事想分享給媽媽知道?生活、人際交往或課業上是否遇到甚麼困難或挑戰?有沒有需要媽媽代禱的事?
真要觸及信仰議題,也可以用分享媽媽最近信仰的體驗或讀經的心得,取代對女兒有沒有去聚會的「查核」。因為真正有影響力的信仰是「示範」而非「施壓」。當女兒看到媽媽的信仰充滿活力、能解決問題、帶來平安時,自然就願意親近這信仰。
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意識到信仰是個人追尋的旅程,與其讓孩子感覺受監控,還不如表達對孩子的信任,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信仰負責。更要小心的是,避免用傷害關係的方式來強制服從,因為這無異於是在告訴孩子:「信仰是在摧毀愛,而不是帶來愛」。
我也希望有類似壓力或困擾的孩子們能明白,有些父母受其教育水平或成長經驗影響,未必能用較健康的方式與兒女溝通,甚至讓自己的焦慮變成「有毒的愛」。母親可能有偏差的表達方式,不等於這位滿有恩典與真理的神,祂不會用生活費來交換妳與祂的約會。
我們需要理解,媽媽是有限制、會犯錯的人,媽媽口中的神也不當然等於聖經所見證的這位神;媽媽的強迫或情勒,絕不是這位神的本質。耶穌不怕妳的懷疑或挑戰,即使妳因媽媽遷怒於祂,對祂有抱怨或憤怒,祂還是歡迎妳來就近祂,在祂裡面得安息。
決定是否評論這事件前我其實很猶豫,因為深怕這位媽媽知道女兒把彼此的對話在網路公開,會因此責怪女兒,使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化。但這孩子的壓力無疑是真實的,所以不必害怕向自己可信賴的大哥大姊們尋求協助或吐露苦水。若有輔導恩賜的人,也可以嘗試與這位媽媽溝通,幫助她用更健康的方式來關心自己的孩子。
回到一開始所說的,父母確實有帶領孩子歸向基督的責任。去教會很好,卻不必然等於來到神面前。與其一再查勤孩子的出席率,不如想想周畢克(Joel R. Beeke)博士以下的這段話:
「在我們思考如何把孩子帶到耶穌這裡來之前,我們應該自問我們有沒有妨礙他們來到耶穌面前。我們如果自己不去尋求基督,怎能期待孩子們尋求基督?我們在家裡有沒有進行以基督為中心的談話?有沒有談論祂至尊的榮耀、祂對罪人的大愛、祂拯救的權能和祂願意接待所有到祂面前來之人的恩慈?
……孩子是否只聽見我們嘴上說,卻沒有在我們行動上看到我們對神和鄰舍的愛?我們對屬靈的事是否感興趣?我們的聖經是否原封不動地躺在那兒?我們的信仰又是否不過是空洞的形式,卻沒有真正敬虔的大能?
……我們當做甚麼才能帶孩子歸向基督呢?我們和孩子說話、生活的樣式都必須以基督為中心。我們當盡力用我們的生命給孩子敬虔的榜樣。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我們對神的敬畏、在神裡面的喜樂。我們要教導孩子神全備的信息,既有律法,又有福音。我們當教導孩子以基督為中心的觀點看事情,藉著我們自己的選擇教導他們甚麼是好的、有益的,什麼是浪費時間並可能對他們的幸福有危害的。」 [1]
父母難為,我們的父母也不都是自己滿意的模樣。只盼做父母的能把信仰的重心從「做了什麼」轉移到「成為什麼樣的人」,把重點放在「關係」而非單一的「行為」;做孩子的也能以寬容的心看待父母,即使受了傷,仍可以為父母禱告,求神賞賜父母教養的智慧。親子關係這難解的習題,需要持續的學習;但若有基督的愛,我們就能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1] 周畢克(Joel R. Beeke)博士,《靠主應許養育兒女:如何在恩約中養兒育女》,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2015。 【延伸閱讀】:
這樣教養更有力
人生殊途——亞伯拉罕與羅得的抉擇
在兒童和青少年事工中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