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無醬不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中國是個醬食民族,台灣人一脈相承。自古至今,醬料在調味品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表示「不得其醬不食」。今日,醬料的地位不減反增,口味多樣,巧克力醬且已從早餐桌上爬下來,進到超商成為孩子們的口袋零食了。

在我老記憶底層的底層,大灶邊有一鍋阿嬤的老滷汁,暗藏在一個焦黑的大鋁鍋裡。年幼時不懂事,只知道阿嬤很厲害,無論魚肉,她都能烹煮得入味好吃,長大後才知道那鍋醬汁是阿嬤的廚寶。魯肉舀兩大匙加水,再放入蒜頭和八角;魚煎好後淋上一匙老醬汁再加入薑絲蔥絲,就是一道「五柳枝紅燒魚」;炒青菜、炒飯、炒三杯……一醬到味,不必其餘。

教會的務農會友各個都是製醬高手,田裡種的,路邊長的,承舊的,創新的,他們的巧手都做得出來。三年前,由存鶯姐自製的諾麗醬開啟我家冰箱和櫃子裡的醬醬世界,而後麗華姐每年送的破布子醬、美滿姐的薑片桑葚醬、秀盆姐終年不斷的豆瓣筍醬……這些都是獨特的創意醬料,純手工的限量版,只送不賣,我們有福享用,是來自天父的恩典。

最近盛產高麗菜和白蘿蔔,可想而知,餐桌上會多哪些醬菜呢?一位年輕的姐妹最近玩出一種新花樣,以紅蘿蔔泥配上碎高麗菜,加上她的特調醬汁,竟讓泡菜出奇的好吃,連可稱為醬菜老手的阿嬤們都稱讚連連,還特別去請教她的特調秘方呢! 外食族都知道,台灣的大小中西餐館,每一家都有一個角落是醬料區,就連麥當勞和7-11,都必須擺置各種醬包供客人索取。新和地區有一家知名的醬油公司,每天的出貨量大得驚人,在大台南市的餐廳及超商幾乎都看得到他們的品牌。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真的已經到無醬不食的地步了,早餐要果醬,吃牛排要牛排醬、生魚片要芥茉醬、吃魚要魚醬、火鍋要沙茶、吃牛羊肉也要豆瓣醬,水餃更是非醬不可。還有老人家連吃甜的水果都要沾點醬油才覺得夠味。

三年前,我做了不少果醬送給會友,而後利用教會庭園內的酸楊桃做了三大罈的楊桃汁,後來有機會做了橄欖、冬瓜、洛神、桑葚……讓會友最感神奇的是荔枝釀和鳳梨冰淇淋。水果醬類都是我第一次做,只因生產過剩就拿來玩玩,沒想到也能玩出一點點心得,能與大家分享是最大的快樂。

我曾看婆婆做過梅子醬就學會了基本醬法,而我的女兒也不知何時偷學了幾招。她到中部讀研究所時常與同學睡在研究室寫論文,研究室裡放了一個食物箱以便提神及補充體力,誰有食物就放進裡面,大家共享。同學週末回家常會帶去土產,有時會有水果吃不完,爛掉可惜,女兒就利用空檔時間帶回住處削皮切片,加糖熬煮成果醬。 睡在研究室的同學以果醬塗在吐司上當早餐,沒想到有人走漏風聲,開始有其他班級的同學來詢問,因此這一班研究生就利用閒暇,合力做果醬賣果醬來當班費,於是蘋果醬,橘子醬就這樣越做越多,也讓她們最後一年的研究生生涯因手調果醬而增添了許多樂趣。

台灣這幾年的食品令人擔心,我曾跟學生聊過食安問題,印象較深刻的一句話是「老師,我們好像把元素週期表都吃下肚了。」這是較誇張的形容,卻讓人笑不出來。講到食安,學生先想到的是飲料、麵包和醬料,這幾項是孩子的喜歡,因此,語畢之後的空氣裡迴盪著一陣陣的無奈與憤怒。

我告訴他們一個連我自己都很難做到的方法,就是自己煮茶、自己調醬、做麵包,出門時就拎著便當盒當午晚餐。有一位醫生朋友告訴我,就算我有時間自己動手做,也很難買到絕對安全的原料,例如:油和麵粉。

醬汁是多鹽多糖,為了健康,還是少吃為妙。但沾醬既已成為習慣或文化,就期待製造商能以無虧的良心來製醬,讓手中流出去的是愛醬,是好醬。聖經提摩太前書 1:5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上帝的孩子呀!要在我們製造的商品上作神無瑕疵的兒女,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延伸閱讀】:
情緒管理,從小開始
「1對2」青少年門徒培育策略
勝過曠野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