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成功神学?

【作者:江慕理(Andrew Chiang)神学 2024.06.09



图片提供/123RF


今天我想聊一下「成功神学」。首先,这个名词挺有意思的。它应该是从英文的「prosperity gospel」翻译过来的,但其实不完全一样,因为英文的直译是「富裕福音」。然而,「成功神学」可能更全面地表达了这种教导的核心价值:基督徒应该在世上获取成功,无论是名气、地位还是财富。

过去几天,许多人在批评成功神学,因为高雄某间主任牧师开跑车的教会在他们的圣经课程中支持成功神学。我看了一些评论,觉得写得很好,所以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成功神学?台湾教会可以批判的事情很多,讲台上的错误教导五花八门,为什么成功神学成为我们普遍抨击的对象?我觉得底层原因不是神学,而是「仇富」心理。

其实说「仇富」不完全准确,因为我们并不仇视那些既慷慨又不炫耀的有钱人。昨天,我大学最要好的朋友来台湾出差,顺道来高雄找我。见面的时候,他送给我们一台最新款的iPad Air。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和妻子结婚时所有的费用都是他出的。我绝对不会仇视他的富有,反而希望他钱赚得越多越好(当然更希望他能够信主)。但是,那些整天标榜着自己开跑车、住豪宅而从未送给我们任何东西的基督徒,我们很自然地会感到厌恶。

这样看来,富裕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富裕之后如何管理所取得的财富。我是在加拿大读的神学院,那时家里提供的支持不多,我学费大部分是来自美国一位牧师所成立的奖学金。为什么这位牧师有能力每年资助十多位神学生?因为他曾经是葛理翰(Billy Graham)最重要的同工,而葛理翰又是美国最富有的牧师之一。即使葛理翰过世时身价超过两千万美元,但我没有听过有人指控他是成功神学。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所传的福音不是「相信耶稣(或奉献给他)你就会在世上获取成功」,而是「相信耶稣你就会获得永生。」

葛理翰(和他身边的传道人)证明了一件事情:不传「富裕福音」也能富裕。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得到了财富,部分用来资助穷神学生(另一部分用来购买规模小一点的豪宅);得着好名声,也不会因为传讲「异端」而受人辱骂。其实我一直对于「富裕的传道人」有一种过不去的坎。可能是因为我母亲,作为一位退休的宣教士,一直都极度的节俭(一餐平均只花一英镑),为了能够奉献更多给宣教机构。也可能是因为我痛恨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贫富不均。前几年我在北京的国际教会服事,工资是很多农民工的五至十倍,那时候每次领工资时都会有种罪疚感。几年之后在高雄牧会,当我们家庭顺利申请到政府的住房补贴时,我之前的罪疚感就完全消失了。我不反对教会给传道人高的工资,但我确实没法安心作一位富裕的传道人,当身边充满生活拮据的人。

回到成功神学的根本问题,我觉得不仅是「炫富」如此简单,也不是「传道人该不该有钱」而已。成功神学的问题不仅是「钱」,而是包括所有与「成功」相关的因素:高学历、名誉、地位、权力、人脉、成就、名气、影响力⋯⋯我们很容易批判追求财富的传道人,但对于那些用同样手段追求高学历或影响力的传道人,却给予表扬和鼓励。我知道,因为我过去二十多年就活在这种「成功神学」里。

有一年,我在加拿大待得有点枯燥,就回台湾在华神借读了一个学期。有一次小组,我们要比较不同形式的布道会,首先观赏一位在非洲布道的灵恩派牧师,他的布道非常简单,就是认罪、悔改、相信耶稣。之后观赏一位福音派的牧师,他布道之前花了不少时间介绍他特别邀请的世界级演唱家和钢琴演奏家,布道时以古今中外诸多世界精英的名气和影响力来佐证福音的真实性。看完之后,一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谁才是成功神学?」其他学生没有回答,但我们都知道答案。

我们活在被成功神学充斥的基督教世界里。成功神学不单是灵恩派的问题,而是受到二十世纪(美国)福音运动影响的基督徒的普遍问题。比较「低级」的成功神学是直接言说:「信耶稣得财富。」比较「高级」的成功神学是反过来表述:「你看我多成功,我是个基督徒。」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成功神学,都与保罗所传的福音背道而驰:

犹太人要的是神迹,希腊人求的是智慧,我们却是传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这对犹太人是绊脚石,对外邦人是愚拙;但对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是神的大能,神的智慧。因为,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弟兄们哪,想一想你们的蒙召,按着人的观点,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地位的也不多。但是,神拣选了世上愚拙的,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为了使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一无所有的,为要废掉那样样都有的,使凡血肉之躯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2-29,和合本2010版)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