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罗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艰」守主道(仰望) 2025.08.24
《重价珍珠的比喻》(Parable of the Pearl of Great Price),费地(Domenico Fetti),1600-1620年。(图片来源/KUNST HISTORISCHES MUSEUM)
■ 翻译 | 陈曦
马太福音13章里的每一个比喻都启示了天国的某个面向。请记得,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天国:因着上帝百姓相信上帝儿子――这个国度的君王,上帝在他百姓心中施行仁慈的统治。我们研读过的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展现了上帝权能的荣耀(32~33节),而44~46节藏在地里的宝贝和贵重珍珠的比喻,主要讲述的是天国、其君王的宝贵,以及他的卓尔不群。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是在把群众打发走了之后,才把这两个比喻讲给门徒听,这说明他这些比喻是特别为他们讲的。他希望将天国的宝贵特别展示给他最亲密的跟随者看。
努力寻找好珍珠
这两个比喻在某些方面相似,在另些方面不同。两个比喻相似之处是,都论及价值非凡的珍宝,也都刻画了某个人对珍宝的喜爱如此强烈,甚至愿意变卖一切所有,以便拥有珍宝。这珍宝的价值,必然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在第一个比喻里,这人是偶然发现这珍宝的。在第二个比喻里,那个商人则是努力寻找好珍珠,最终找到的远远超过自己的期望。他是要寻找「好珍珠」(和合本,新译本译为「宝贵的珍珠」),却发现一颗「极贵重的珍珠」(新译本),价值连城。
致于在地里找到宝贝的那个人,圣经没有提供太多信息。有些人认为,基督说的可能是一个正在犁地的农夫,或是一个从田间走过的旅人,不经意发现了宝贝。在当时的环境,没有银行可以存放,人们若因某种原因要把自己的财宝藏起来,通常会把财宝藏在瓦罐里,然后放在一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地方。如果他们突然遭遇意外而身亡,这些财宝就会一直藏在那里,无人知晓,直到某一天,或许会被人偶然发现。比喻里的这个人变卖他一切所有,买下了这块地,以便同时拥有这块地里其他藏着的宝贝。
基督对那个商人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他描述的这个商人,应该具有专业的珍珠鉴赏知识,并且去他那个时代各城市的大型集市四处搜购。基督在世的时候,采集珍珠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工作,所以珍珠在当时是只有天潢贵胄可以拥有的物品,由此可以推测这个商人可能位居上流阶级。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他具有高超的鉴赏力,才能够搜罗到宝贵的珍珠,也就是那些没有任何缺陷或瑕疵的珍珠。
基督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商人在什么地方、以怎样的方式找到了这颗「极贵重的珍珠」。然而,我们确实知道那颗珍珠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令他神不守舍。这颗珍珠全然美丽,令这个商人不惜变卖一切产业也要买下它。
对天国的卓越一无所知
基督讲这两个比喻给门徒听,目的是要教导他们,天国的价值远远超过我们在这世上能够拥有的一切。那些要得到天国的人,舍弃一切之前视为宝贵的东西,是真正明智之人。毕竟,天国的价值远高于一切。当我们详细分析这两个比喻时,可以看到三点:
1.许多人对天国的卓越一无所知。
上帝的国度并非人人可以拥有。它好像藏在地里的宝贝,或某天在市场上无意间发现的一颗珍珠。我们并不是手捧上帝的宝贝出生的,事实上,我们得到的不过是宝贝的替代品,除非上帝告诉我们这些只是替代品,否则我们会以拥有这些东西为乐。
这意思是,我们过的生活远远比不上我们应当拥有的,却不知道自己错失了什么。
2.当上帝带领我们去发现天国时,我们就能正确分辨它的昂贵价值。
一样东西具有价值,但我们需要明白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并且正确评估它的价值高低。最美丽的钻石也可能被我们视而不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价值与一杯咖啡差不多。不是这颗钻石没有价值,而是我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评估钻石的价值。
从属灵的角度来讲,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带着这个世界错误的价值观,使得我们无法准确估算事物的价值,看世上事物的价值高于属神事物的价值。但圣灵光照我们的心,让我们看到以前从未看到的重价之物。以前我们很看重的东西,立刻被看为无用,或者远不如上帝的国度有价值。例如,圣灵带领保罗,令他看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身世及恪守律法的行为一文不值,有如「废物」一般。他发现自己曾经处心积虑摧毁的东西,竟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腓立比书3章1~8节)
3.当我们明白天国真正卓尔不群时,其他一切就失去了价值。
这两个比喻都帮助我们明白,天国本身极具价值,无论我们付出多高的成本,都是物超所值的。当然,我们不能买到恩典,不用银子,也不用付代价(以赛亚书55章1~2节)。然而,它确实会令我们付出一切。我们不能既抓住替代珍宝的赝品不放,又想拥有真正的珍宝。正如比喻里明确说道,那极贵重的珍珠只有「一颗」(马太福音13章46节),所以我们不能既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我们不能在拥有天国同时,又拥有这个世界。
对基督徒来说,上帝国度的「高昂代价」带来的只有祝福,因为他们将清楚看到,一切替代品只能是替代品,他们将不再效忠一切错误的事物,而转为效忠那真正值得效忠的对象。与这无价之宝相比,那个人在地里拥有的其他一切都将黯然失色,而在商人的眼中,只要能得到这一颗珍珠,其他任何珍珠都无足轻重。信主之人像摩西一样,「为着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为他注视将来的赏赐。」(希伯来书11章26节)
与之相反的是,当耶稣告诉那个年轻而富有的官长,要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以跟随基督来替代,他却「非常忧愁」(路加福音18章23节)。这只能说明,他没能真正分辨出天国的价值,所以无法承受高昂的代价。
救主基督不仅启示了天国的价值,他还亲自体现并持守了这一价值。历世历代的解经家都认为,藏在地里的宝贝以及极贵重的珍珠,实际上指的就是主耶稣基督。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因为「一切智慧和知识的宝库都蕴藏在基督里面」(歌罗西书2章3节)。正是因为他,也正是因为在他里面,上帝的国成为恩典的国度。基督的宝血成就的救赎大功,比一切会朽坏的金子更昂贵,任何价格标签都无法标明其价值(彼得前书1章18~19节)。对信徒而言,基督比一切都宝贵(彼得前书2章7节)。那些看不到救主美丽的人,不过证明了堕落之人有眼无珠(以赛亚书53章2节)。
一想到基督为了买赎那些属他的堕落、可怜之人,竟然离弃荣耀天庭的一切珍宝,不禁令人惊诧不已。他变得如此穷苦,居然被葬在亚利马太的约瑟的新坟墓里,好让一切相信他的人因着他的贫穷,可以变得富足(哥林多后书8章9节)。
藉着圣灵,基督耶稣开启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到他的魅力,也看到他工作的魅力。这魅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征服了我们,令我们愿意牺牲以前看为宝贵的一切,为要得着基督耶稣要我得着的(腓立比书3章12节)。最终,基督那无可比拟的荣美让我们摆脱了珍宝的替代品,使我们宁愿失去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也要得到基督耶稣这个珍宝,或者可以说,是被他这个珍宝得着了。
查验目标、行为和情感
这两个比喻查验我们的目标、行为和情感。基督的荣耀和美丽是否吸引我们、令我们着迷,以致宁愿失去一切看为宝贵的东西,只愿拥有基督,从今时直到永远?
可悲的是,许多人自称基督徒,却仍有许多需要「变卖」的东西。我们需要除去罪和自以为义;我们需要停止爱世界的一切;我们需要靠基督的宝血,为着基督的缘故,把拥有的替代品弃置一旁,放弃对它们的所有权。我们要认清过度着迷的常常是自己以为的基督信仰,而不是基督本身的宝贵价值。
反思
1.你认为基督耶稣为什么讲了两个非常相似的比喻?其中一个人是偶然发现了宝贝,另一个人则是主动寻找珍宝,这个区别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不是代表两种不同的信主经历?
2.基督徒需要真实地变卖自己拥有的一切吗?讨论一下我们的心常常会追求哪些真正宝贝的替代品。
3.请注意在面对基督提出的要求时,那个年轻富有的官长(路加福音18章18~23节)与使徒保罗(腓立比书3章1~11节)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4.运用你们对珍珠的了解,讨论一下基督与「极贵重的珍珠」有哪些可以比拟的地方。
本专栏与仰望基督教资源书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