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仇敌和激烈的仇敌

【作者:吉罗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艰」守主道(仰望) 2025.03.30



《开始重建圣殿》(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Is Begun),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图片来源/WIKIART


翻译 | 孙岱君

《以斯拉记》4章

没有什么能比罪人回转归向神激起更大的对抗了。逼迫基督的保罗在复活的基督面前仆倒在地,之后,那些从前与他合作的人「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徒9∶24)。毕竟,神的仇敌把悔改看成是离弃。只要我们尚未真正悔改,我们就一直在仇敌的阵营里,一直在听任仇敌的指使而不自知。我们盲目地以为我们是自己作主,可圣经说,我们是「在他(魔鬼)的网罗」中,是「被魔鬼任意掳去的」(提后2∶26)。

也难怪当有人脱离魔鬼的掌控时,他会怒不可遏了!真正的悔改会使地狱释放出怒火。《以斯拉记》4章记载了神的百姓的仇敌如何登场,以及他们如何对抗神的百姓。我们现在就来仔细看一看。

披着羊皮的狼

亚述帝国的统治者曾把帝国东部省份的居民迁移到以色列地,这些移民的后裔就是第4章所记载的犹太人的仇敌。亚述帝国征服以色列时,掳走了以色列人(王下17),但还是有一些留了下来,这些留下来的以色列人和新移民混居通婚,形成了人种混杂的族群,他们就是新约时代所说的撒玛利亚人。

这些人为了迎合自己的宗教观念而篡改圣经真理,因而从最深的层次来说,在犹太人和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差异。这些仇敌并没有马上针对犹太人的建殿工程展开全方位的攻击。他们采取的第一个技俩就是鼓励普世合一(ecumenism)。我们在这里用「普世合一」这个词,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不顾真理而达成合一的做法。他们问犹太人他们可否参与进来一起建圣殿,借此来鼓励合一。他们实际上是在说:「我们里面也有犹太人的血统!我们和犹太人在敬拜同一位神,尽管敬拜方式不一样。在我们和你们之间没有什么大差别,我们也想来和你们一起建圣殿。」

表面看来,这个提议很吸引人。他们是在伸出援手,和他们共同担负建殿的重任。他们不仅声称和以色列人有着同一位神,甚至还想和以色列人联合起来一起敬拜他。对于刚从异国回来的这群人来说,利用这样的朋友有何不可?到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好事?有些犹太人或许会这样想:「我们不必放弃什么。他们也不会逼着我们做出某种改变。他们甚至没有要工钱,也没有要我们给他们任何回报。他们只是想伸出援手而已!」这些想法我们都想像得到。的确,这是很诱人的提议。犹太人若接受了这个提议,他们就会有很丰厚的收获。他们若不接受,就仍是人数远不及别人的小群体。

但这只不过是诱饵,背后藏着陷阱。所罗巴伯和耶书亚凭着神赐予的眼光看到了仇敌暗设的陷阱,并揭开了画皮。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建造神的殿与你们无干。」(3节)这话乍听起来有些刺耳,不那么有爱心,但它表明这些从异邦归回的百姓真正敬畏神,并因着敬畏而愿意成为圣洁的国度、独特的百姓,是单单属神的百姓(申14∶2)。他们不能像周边其他各国一样,也不能和他们联合。

当然,这也不是说犹太人不欢迎真正归信、愿意敬拜真神的人,而是说周围这些民族的百姓欠缺对他们的神的真信心,在他们和犹太人之间没有合一的基础。犹太人与这些撒玛利亚人合作无异于与不信者同负一轭,这是几个世纪以后保罗发出的警告(参见林后6∶14)。

如今在基督教界,类似撒玛利亚人的这个论调也随处可闻。有许多人呼吁合一,其结果是神的百姓失去福音真理。比如,有人相信,基督徒可以和有不同信仰的犹太人或穆斯林共同服侍。还有人相信改革宗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在救恩的基本教义方面是一样的。普世合一运动强调合一,重视人数之多寡,因而构成真正的试探,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如今在高等学术领域,有许多人擅于抹杀或隐匿不同信仰间的差异,勾勒出合一的乌托邦。但这合一的乌托邦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神的真道若要求我们有所分别,我们就要有所分别,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耶书亚和所罗巴伯的眼光和勇气。我们也需要基督的智慧,他与他的百姓一样遭遇百般的试探,但却没有犯罪(来4∶15)。当基督受到撒但的试探,要他俯身下拜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太4∶10)但愿神也使我们这样站立得稳!

如今,我们也要谨慎提防想要吞噬教会的「狼」。有许多人手持橄榄枝来到教会。他们一边想要与教会因共同目标而寻求合一,一边鼓吹不同世界观之间要彼此宽容。然而,神的百姓要坚定地和主站在一起,哪怕遭人嘲笑,为人不容。

没有披羊皮的狼

在这些鼓吹「合一」的人中间,有些一旦遭遇神百姓的抗拒,就变成最为邪恶的攻击者。这些撒玛利亚人也是一样,他们被拒绝以后,立刻揭去了美好的面纱。他们犯不着再装作光明的天使了。他们干脆明目张胆地反对起犹太人来。他们不再是披着羊皮的狼,而是明目张胆的狼了。

这些仇敌开始向神的百姓发起属灵战和心理战。根据4至5节的记载,他们使用了三个颇有杀伤力的武器:灰心、恐惧和政治势力。首先,他们使用了灰心这个武器。「使他们的手发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明白,灰心可使人变得多么软弱无力,他们就用这个武器猛击这一小群犹太人。他们以为犹太人会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信心,不知何去何从。

其次,这些仇敌使用了恐惧这个武器。第4节所说的「扰乱」暗指他们试图恐吓犹太人,或让他们焦虑。恐惧是很难对付的!它会让我们手足瘫痪。仇敌对付犹太人的策略,颇像希西家作王时亚述军队首领拉伯沙基在围困耶路撒冷时所做的,拉伯沙基当时也使用了恐惧这个武器。他在城外用犹太人的语言奚落犹太人,想让他们害怕(见王下18∶19-25)。当我们像这样有恐惧的倾向时,就该记得大卫的心志:「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诗56∶3)大卫也用这些话鼓励我们:「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或作「力量」),我还惧谁呢?」(诗27∶1)

第三,仇敌使用了政治势力。他们通过政治手段雇佣(或贿买)了谋士来「败坏他们的谋算」(5节)。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让犹太人完全停下建殿的工作。正如巴勒雇巴兰咒诅以色列一样,这些仇敌「在波斯王居鲁士年间」利用雇来的谋士对付犹太人(5节)。他们的敌对行动一直持续到亚哈随鲁作波斯王的时候(6节)。圣经记载仇敌上书给亚哈随鲁(也叫亚达薛西)王来控告犹太人(6节)。11至16节所节录的大概就是这封书信。仇敌在这里说耶路撒冷是「反叛恶劣的城」(12节),他们在这封信的行文中丝毫不掩饰对犹太人的憎恨!

可他们达到目的了,国王果真回复道:「现在你们要出告示命这些人停工,使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21节)这话一定在犹太人中引起不小的忧伤。一切戛然而止。圣殿未完工,工地上只留下一片荒凉的瓦砾,成了犹太人梦想破灭、壮志未酬的遗迹。

神的仇敌喜欢利用政治势力来对抗基督的事业。《使徒行传》也记载有人利用政治势力来对付神的百姓。比如,保罗和西拉就曾在腓立比被拉去见首领(徒16∶19)。然而,神掌管一切,就是这世界的统治者的心意也在神的掌管之中,这是圣经反覆证明的。人的政府似乎能够败坏神的事业,可实际上,神的事业至终却得到拓展。保罗看到了这一点,他在《腓立比书》1章12节写道:「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圣经说得很清楚, 世人总是会毁谤神的教会( 徒28∶22)。然而让我们欣慰的是,神的真道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说法:「神的城啊,有荣耀的事乃指着你说的。」(诗87∶3)基督徒要准备好与仇敌进行一场长期持久的争战。在这场争战中,你是不可能有任何办法脱身的。直等到神的百姓渡过约旦河,主自己才会为他们脱下铠甲,穿上胜利的衣饰,并且为他们准备好棕榈枝。

最终谁说了算?

这一章所记载的事态进展似乎让我们颇感沮丧。这些犹太人要面对何等样的引诱、试炼和敌视啊!然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对于那些刚开始回归神的人而言,这一章实际上颇有激励意义。这些犹太人尽管经历了诸多的危险和难处,可他们让我们想到了神的手一直在指引着他们。在他们遇到引诱的时候,终究是神赐给他们智慧,并帮助他们历经许多危难仍奋勇向前。

圣经作者秉笔直书,对此,我们倒应该要很感恩。我们每逢在圣经中读到有人面对引诱、经历失败,就禁不住心有戚戚焉。这一章结尾处记载道:「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读至此,我们有许多人大概会有认同感。在我们信徒的人生里,有许多时候,似乎我们做不了什么,似乎仇敌胜过我们了。

但请留意24节的后半句:「直停到波斯王大流士第二年。」最终说了算的不是犹太人的仇敌!也不是任何真信徒的仇敌。最终得胜的是基督。他谈到另一所圣殿——即他的身体时如是说到:「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2∶19)地狱的权势不能胜过他的教会。

讨论问题:

1.再读一下《以斯拉记》4章1节。犹太人为主建圣殿向周边各国发出了什么资讯?到底有什么让他们觉得受到了威胁?

2. 圣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些人是「敌人」(1节),神的真道从不讳言谁是神的敌人,他为何以他们为敌人。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们如何区分敌友?

3. 读一下《以斯拉记》4章3节和《约翰福音》4章22节。耶稣的话让我们从《以斯拉记》4章3节当中看到了什么亮光?《约翰福音》4章23至24节对于我们现今如何真正敬拜主给出什么进一步的指引?

4. 神为何会容许这些刚回来的百姓早早遇到这等阴险和敌意?他容许自己的百姓与这样的仇敌打交道有什么目的?

5. 仇敌称耶路撒冷为「反叛恶劣的城」(12节)。如今教会都蒙受哪些恶名?

6. 在这一章结尾处,我们看到犹太人的手垂下来了。《以赛亚书》35章3至4节为处于这种光景之下的这班浪子给出了什么样的勉励?




※本文为吉罗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所着《怀想归途》(Memoirs of the Way Home)第四章。

本专栏与仰望基督教资源书房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