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召、应许和回转的新生命

【作者:杰拉尔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艰」守主道(仰望) 2023.07.09



《囚徒的逃亡》(The Flight of the Prisoners),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1896-1902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那一年是主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刚刚颁布诏书,允许被掳到波斯的犹太人回归故土。在犹太人的各个定居点,人们奔相走告:「我们可以回家啦!我们自由啦!可以出发啦!先知说得对。神已经打开被掳之地的监门啦!」在此后的一百年间,一波又一波的犹太人从巴比伦和波斯踏上风尘仆仆的旅途,回到犹大地。你是否愿意读这些行程的亲历者写的回忆录呢?

我们不只有一个人写了回忆录,而是两个。以斯拉和尼希米两人分别在不同时间离开被掳之地,回到应许地,他们分别以第一人称写下了他们的所见、所感和所经历的一切。难怪《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读来亲切感人,使人如临其境。以斯拉是一位文士,整天和字母、词语和句子打交道,他负责管理摩西以及历代众先知流传下来的文献。尼希米是国王的酒政,他的工作范围都在国王的影响和谋划之下。他们二位把各自所亲历的苦痛与历险笔之于书。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所写的文字是神所默示的圣经。

漫漫归途

大致看来,《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读来不像是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倒更像是卑微的浪子发出的认罪之声,与耶稣所讲的浪子比喻中那位小儿子颇为相似(路15∶11-32)。他醒悟过来,正走在从远方回到父家的路上。从诸多方面而言,《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叙述读起来更像是浪子回家的详细版。整个旅程有着不同的阶段,自始至终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但基本上是从悲惨走向喜乐,从哀伤走向快乐,从被掳走向事奉。

被掳到远方的异邦

整个民族被掳,是因着他们的罪而受的惩罚。但还不仅如此。当以色列和犹大分别在主前722年和主前587年被掳离开故国时,百姓被放逐到远方的异邦,而这些国家的偶像正是以色列和犹大的百姓此前所拜的。你可以这样说:以色列追寻这些异邦的偶像,他们的心早已跟随这些偶像来到异邦了。被掳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随着去了。他们早些时候在迦南美地的父家里与他们的神彼此相交,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在约书亚和大卫的日子里。然而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恋慕周围诸国的众神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以色列的历史证明:偏离主的道路,就注定要走向弯曲悖谬。百姓实在是把神给的恩赐耗费在假神身上,耗费在那些眼可见、手可拿,也可任人搬来搬去的偶像身上。这些偶像应许给他们快乐和成功,最终却使这寻求享乐的民族穷苦起来,使他们成了残暴督工的奴隶。

正如那位浪子开始穷苦起来(路15∶14-15),以色列也发现自己「遭了大难」(尼9∶37),成了别人的奴隶。早年以色列作为独立国家的时候,与异邦联合,而今他们竟落到任由外邦君主宰割的地步。在《尼希米记》中,我们听到这样的哀声:「我们现今作了奴仆;至于你所赐给我们列祖享受其上的土产,并美物之地,看哪,我们在这地上作了奴仆!」(9∶36)

在《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当中,我们看到这些浪子般的百姓踏上归途。从最深的意义而言,他们回归故土并不关乎从巴比伦去往犹大的实际旅程,当然实际旅程使回归有了实质的内容。真正的回归之路要更深远。这是一段意义深远的属灵之旅。它涉及到认罪悔改,以及弃绝旧日所恋慕的。整个过程既有前进,也有后退。然而,天父吸引我们,他的爱最终赢得了他那群反覆无常的百姓。

回归故土的一个世纪

关于《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所记载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究竟为何,目前还有一些争议。下面给出的是最广为人所接受的时间顺序。

回顾历史(《以斯拉记》1至6章):主前538年,居鲁士王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大重建圣殿。那些回到犹大的人肩负起重建圣殿的重任。经过一些波折,圣殿终于在主前515年竣工。

以斯拉的回忆录(《以斯拉记》7至10章):主前458年,以斯拉与新一轮回归故土的犹太人一同踏上归途,他此行是要装饰圣殿,同时把摩西律法教导给在耶路撒冷的百姓,他发现以色列人在一件事上严重违反了律法,于是带领全民认罪悔改。

尼希米的回忆录(《尼希米记》1至13章):主前445年,尼希米听闻耶路撒冷城墙被拆毁。亚达薛西王允许他回去修建城墙。城墙修好后,以斯拉向百姓宣读律法,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领导下,百姓与神立约。《尼希米记》以喜乐的场景结束(12章),尽管后来尼希米又回去推动进一步的改革(13章)。

对我们今天的呼召

我们现今在研究这些文献的时候,就意识到它们与当今世界许多人的生活情形切实相关,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们。这些回忆录向我们的内心深处提出了挑战。我们是否生活在远方的异邦?或者我们是否已凭着恩典走上回归之路?

我们许多人也像那位浪子一样,曾享有数不尽的属灵特权。我们住在「天父的家里」,拥有圣经真理和福音真理。然而,普遍来说,改教后的许多更正教会(The great Protestant churches of the Reformation)却把自己出卖给新时代的巴比伦,受到各样的奴役辖制。基督的教会已把自己出卖给世俗的思想、追求物质财富、追求享乐等各样偶像。在大多数情形下,我们不只丧失了我们的传统,我们甚至迫不及待地离弃了我们的传统。

我们就像被掳前的以色列一样,贪婪地张望着周围的世界。我们所见的东西又促使我们想要探求这世界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结果,当今世界有许多浪子跑进我们文化中的「养猪场」,养猪场主人若怜悯他们,就甩给他们一些娱乐、享受和世俗福音的豆荚让他们充饥。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心灵要比以往更加饥渴。

「神啊,求你使我们回转吧!」

如今那些宣称认信正统信仰的教会,就像当年的以色列一样看到自己荒芜不堪,尽管如此,还有像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那样的人盼望看到教会重现昔日的荣光。《诗篇》102篇14节说到神的仆人「喜悦他(锡安)的石头,可怜他的尘土」。这样的人在别处被称作「神的余民」。以赛亚说:「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赛1∶9)神曾应许,他会在每个时代留有这样的余种。《西番亚书》3章12节记载主说过这样的话:「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见王上19∶18;罗11∶4-5)

在属灵光景日渐衰残的时日,这类人盼望看到主恩慈的徵兆,正如人们在漫长、寒冷的冬日里盼望春天,亦如深牢大狱里的囚徒盼望获释的那日。这些渴望在信徒的心中涌动,并在祷告中从口中流出来。我们在圣经中读到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祷告,非止一处:「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诗126∶4)「愿被囚之人的叹息达到你面前;愿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将要死的人。」(诗79∶11)「万军之神啊,求你使我们回转,使你的脸发光,我们便要得救。」(诗80∶7)「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诗90∶15)这些呼求就是要求主回来怜悯他的教会。

「转向我」

主曾呼召反复无常的以色列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亚1∶3)如今他也是这样呼召他的百姓。尼希米在向主祷告时也反映出这一点:「但你们若归向我,谨守遵行我的诫命,你们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回来,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1∶9)这样看来,《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所记载的百姓归回耶路撒冷和犹大是神呼召带来的结果。这个呼召在《以斯拉记》开始的几节里再次得到重申:「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1∶3)

实际说这话的是居鲁士王,但我们需要看到,在他背后的是主。主要把他的百姓吸引到他自己这里来,正如浪子的比喻中的那位父亲,孩子「相离还远」,就翘首远望(路15∶20)。你想过没有?到底是什么让小儿子归心似箭?不只是他处于穷苦的光景,也是他父亲的爱心。我们读到这位儿子「醒悟过来」,他想到父亲的雇工所享有的一切(路15∶17)。有这样一位善心慈悲的主子,雇工才可能享有好生活。他父亲若是这样一位满有爱心的主子,难道不值得他回去吗?你看,正是因为他想到父亲的爱,他才愿意回去的。

也是神的爱吸引他的百姓回到他这里来。不是因着浪子自身的能力,他才回到他父家,同样,也不是因着以色列的能力,他们才能回到主那里。浪子回来以后,父亲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15∶24)他说他儿子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是不能采取任何行动的。他暗指儿子是不可能凭自身的努力回来的。在《路加福音》15章里,耶稣讲了浪子的比喻,为了强调其中的要点,他连带讲了另外两个故事。一个是牧人找羊,另一个是妇人打扫屋子,为要找到她丢失的那块钱。无论是丢失的羊,还是丢失的那块钱,都不可能凭自己的努力回来。同样,浪子也是由父亲的爱心找回来的,是被吸引回来的。

这一要点与圣经所教导的悔改相映成趣。圣经上没有一处教导说我们悔改回到父那里去,是通过我们行使的自由意志。我们堕入罪中,我们的意志也成了罪与魔鬼的奴仆。我们根本不想回到神那里去。耶稣曾对拒绝他的人说:「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5∶40)若没有圣灵在罪人心里做工,他们是不肯来到主面前的。他们需要主「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提后2∶25-26;也见徒5∶31)。

你若发现自己被困在「猪圈」中,你要怎么做?你若发现自己受限于不敬虔文化的指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满足,你要怎么做?答案就在《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当中。在这两卷讲述浪子般的百姓回归到神那里的回忆录中,我们读到呼召、应许和回转之后的美好生命。

讨论问题:

1. 我们写日记,或者把神在我们生命中的恩慈写下来,这样做有哪些好处?

2. 从圣经中,再找出一些浪子的实例。我们是否会频繁地在圣经中读到人们从「远方的异邦」回到呼召他们的神那里的主题?

3. 在你看来,圣经正典为何要把《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纳入其中?

4. 这两卷书没有对以斯拉和尼希米予以颂扬,为什么?它们颂扬了谁?

5. 我们为何要向神呼求,求他使我们回转?

本专栏与仰望基督教资源书房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