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旅行(tour),是很有意思的字,原有「纵横走遍,再归原地」的意思。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惯性的工作,到陌生的地方,纵横走遍,四处综览。这是早期的一种教育与学习方式。
古老的年代,上帝曾经呼召一个人,名叫亚伯兰。带领他外出,认识真正、独一的上帝,不是当时流行的多神崇拜。跟着上帝去旅行,看似流浪,却是更深的跟随;看似离开,却与上帝更亲近;似乎是放下世上的行业,却重新厘定事奉上帝就是本业;似乎是前往他处,但却如本仁约翰(John Bunyan)所写的《天路历程》。
大旅行
「学习之旅」(Educational Tour)开始于十七世纪义大利的探险旅行家卡雷里(Careri Gemellis)。1693年,他由义大利出发,前往北非,再由埃及走中东古老的丝路前往中国。下菲律宾、印尼,搭船到墨西哥,过古巴,再回到欧洲。他认为:「跨越地理的学习产生深度文化的体验。」1872年,法国文学家凡尔纳(Jules Verne)将此写成着名的小说《环游世界八十天》,让许多年轻人知道,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中世纪的英国大学,学生毕业前,由老师带着学生到国外,称为「大旅行」(the grand tour)。回来之后,才算完成教育。这是欧美各大学,学生毕业前夕到外国旅游的由来。旅行不是吃喝玩乐、买廉价物品,以各处为背景贴自己的大头照。旅行是让人在不认识的地方,学习更多,知道自己的有限,体会上帝在各处保留的丰富。旅行是教育,让认真学习的人有所获得。旅行是体验,让人暂时放下牵挂,体会不一样的轻松。
多元化的出国旅行
1960年,瑞典兴起学生出国学习旅行,体验不同文化,又称学习之旅。1970年代,学习之旅的教育方式传到美国,以及其他各国。1980年代,传到台湾,受限于经济能力,只有少数人能够出国;1990年代,许多学校的大学生与中学生,以毕业旅行形式到国外旅游。2000年代,配合国际交换学生模式,出国打工、出国旅行变成时尚。
出国观光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模式多重, 例如以背包的方式,进行低价之旅,称为「背包客之旅」(backpacker tourism)。以不断旅行,作为自己生活的形式「生活型态之旅」(lifestyle travel)。以不经意的异文化接触,获取灵感为主的「创作之旅」(creative trip)。以贸易资讯交换,获取国外资讯与拓展业务的「商务之旅」(business trip)。以担任义工,协助弱者、贫穷者的「公益之旅」(non-profit trip)。
此外,还有进入异国家庭、农家、渔村居住,深度经历异文化的「文化之旅」(cultural travel)。以开车、骑脚踏车体验外国风光的「娱乐之旅」(recreation travel)。以访问各地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学习生态环保的「绿色之旅」(green travel)。 各形各色的出国旅行使许多年轻人困扰;他们不甘于平凡,又不愿付出大笔费用、所得却不相称。究竟,出国旅行的本意与价值在那里?其实,出国旅行不一定要受市场左右,也不必受风潮影响。出国一趟付出时间、金钱、体力,应该带回具有价值的资源与知识,来锤链见解,扩大眼界,体验更美的「真」。
出国旅行,需要勇敢。需要面对沟通上的障碍,交通的不确定,陌生感,身体上的不适,以及潜在的风险。每天可能都住不同的地方,睡不同的枕头。
出国旅行,需要调适。适应不同环境,是放松,还是焦虑?是开放学习,还是更退缩?是乐意欣赏,还是苦毒批判?是强调异文化的差异,还是能在差异中发现一致性?
出国旅行,需要目标。不是拒绝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去寻找刺激。不是看工作为吸尽一切的黑洞,去追寻放逐。不是否定群体工作的价值,去自我导航。
出国旅行的价值
台湾自然资源非常有限,既无石油,天然气也非常有限,又缺铁、铜等金属。能够持续丰裕的生活、艺术的发展、文化的提升、民主的提升,与科技的领先,是因不断与国外接触、学习所长,补己之短。台湾的脑力、心力与智力,也可以超越狭窄的地理面积,跨越边陲的位置,贡献给多国多方。
多年来,我总是以虔诚、祝福的心,看着众多学子出国。我期待他们到国外体会真实,而非留在浮面的、肤浅的、不真实的,与观光式的表演。我期待他们有更多动态的切入,由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国外的文化,社会的组成,常常思想,外国如此表现的根基是什么?文化更深的发现在那里?出国有人为休闲,有人是为娱乐,有人是为消费,有人是为吃喝,至于我们,我们是为学习。
欢迎参观作者的网站:河马教授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