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

| | | | | 转寄

我们最终的盼望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失望中的盼望系列的第四章

我最近埋葬了霍普[Hope,字义为「盼望」]。她是个成熟的基督徒女性,享年八十六岁,在我作她牧师的这二十年来,她不断地活出这个名字的涵义。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她正从一场几乎致命的车祸造成的创伤中逐渐康复。霍普每天都得承受痛苦,她走路时必须扶着助行器才能维持平衡。但是她不受这些健康状况干扰,依然总是洋溢着内心深处的喜乐,以及对救主的信靠。

最后,霍普因心脏手术而住院。这个手术一开始预计要做四个支架,但后来却增加到六个。我跟另外一名牧师在她手术前探访了她,并以雅各书五章的祷告为她抹油,求主医治她。她对上帝的护理与照顾很有信心,无论是死是生都依然如此。在这场大手术后,霍普活了四十八个小时,之后主就静静地带她回天家了。雅各书五章15节最终的应验就是:「出于信心的祈祷,可以使病人康复,」在末日的时候,「主必叫他起来」(新译本)。

我们这些传讲上帝话语的人,必须更频繁地讲到末世论的最终议题:基督的再临、在主的日子每个灵魂都要受审、地狱是不信之人的既定归宿、天堂的福分等着一切在基督里得救赎的人。最近那种迅速扩张却没有深度的福音主义似乎比较喜欢讲基督徒在今生的生活,而没有用均衡的篇幅去讲永恒的盼望。古时候的人比我们更可能遭遇突然的死亡,婴儿的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遇到疾病的蔓延。他们的寿命比较短,所以他们似乎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如此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他们的讲台传讲着以基督为中心的盼望。但是,在今天,有谁怀着巴克斯特所说的信念呢?「我把这当作是最后一次讲道的机会,以将死之人的身分对一群将死之人讲道。」

有些人认为这很奇怪,整体而言,上帝的话语并没有像我们想要的那样讲很多在天堂的奇妙经历。旧约圣经中关于信徒在今生之后保障的应许,是漆黑阴暗的苦难中难得一见的耀眼闪电。约伯记十九章25-26节在这方面显得特别突出:「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和合本)诗篇十六篇11节也带来了同样光明的安慰:「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即使是那些热切盼望天堂的人也时常忘记,新约圣经预先指出基督徒死后的生活有两个值得期望的阶段。每一个离世的信徒,其灵魂都会立刻到基督那里去与他同在(腓立比书一章23节)。在希伯来书十二章23节中,作者描述一场王国的总会,说那里有上帝和离世的圣徒,那些圣徒被称为「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而这场总会是在复活的那日之前就有的。因着上帝的恩典,我们的灵魂从上帝(唯一永远不死的那一位)那里领受了永远不死的恩赐。圣经提到说上帝的选民(信徒)死了之后,立刻会以有意识的灵魂的型态存在着,在上帝面前以特殊的方式活着。

基督徒不该将邪恶和苦难当作结局。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很难想像作一个没有身体的灵魂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习惯将我们物质的身体视为不变的事实,并认为我们的灵魂是虚无飘渺、幽灵般的型态。(再说,有谁曾给灵魂测过重量或高度,或给灵魂来个自拍呢?)然而,在哥林多后书五章1节,保罗坚称我们的灵魂是「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的灵魂是真真实实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灵性的,不过却有实质的存在。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章7-8节接着提到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在死亡的时候,我们物质的身体会留在坟墓里,而我们的灵魂则会被接到上帝奇妙的同在里。

从死亡到永生的灵魂,这个阶段被神学家普遍称为「居间之境」(The Intermediate State),这个用词的字义表示进行到一半、还没完成的意思。这个用词没有不对,不过我比较喜欢用一个比较正面的用词来称呼我们进入永生的初始阶段,那就是:「立即的天堂」。我要强调的是,离世的信徒在这个阶段是「立即」地经历到天堂(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3节)。根据圣经,我们可以带着盼望和信心宣称所有透过信心、靠着恩典而信主并称耶稣为主的人,在肉体死亡后,都能立刻在基督里、在一个新的次元里活过来。今生,我们在基督里;来生,我们将与基督同在。

不过,基督徒的盼望有第二个阶段。主耶稣那令人惊奇的再临,将会是那终极的天堂到来的开始。将来,在一连串迅速发生的事件中,基督将会以肉眼可见且荣耀的方式显现在全世界面前,并且带来已离世的信徒的灵魂(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3-18节),所有信徒也都将被赋予复活的身体(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1-57节)。在那惊奇的日子里,所有以喜乐的信心迎接基督的人,都将得到他们救主万无一失的保护。在那之后还有更多宇宙性的事件,包括基督伟大的审判宝座,在他施行的审判中,不信的人都会受到定罪,没有上诉的余地;凡是没有单单信靠基督的人,都会被永远隔绝在上帝的同在之外(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1-46节),受造界本身则是被更新成为新天新地(罗马书八章20-21节;彼得后书三章10-13节)。

圣经的最后两章恰当地描述了信徒未来经历的巅峰。启示录二十一章3节预言了信徒在新天新地中的情况:「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这就是终极、完美的存在,在这里,一切邪恶、罪、死亡和哭泣全都彻底消失了。启示录二十二章4-5节提到了最终的巅峰,也就是主自己:「他们也要见他的面……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上帝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最终的天堂这幅景象是如此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无数的怀疑论者认为圣经最后描述的这个景象是梦境或神话故事。很多愤世嫉俗的人称我们的盼望是「空头支票」,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但基督徒并不是傻子,我们并不是傻傻地在评估今生的状况。对于那些充斥在我们周遭环境的残酷苦难和死亡,我们也有非常客观和实际的观察,跟别人一样,只是我们并不将这些邪恶和苦难当作结局。

在《返璞归真》一书中,鲁益师写道:

盼望意味着持续期盼那将来的世界……这并不表示说我们得离开目前这个世界。你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那些为这个世界做出最多贡献的基督徒,就是那群最期盼将来世界的基督徒。

盼望,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信心,延伸到未来。我们相信上帝在经文中所启示的一切都是他确切的应许。因为圣经是主的话语,主所启示的都必成就。请比较一下亚伯拉罕的信心和盼望。罗马书第四章说,亚伯拉罕非常清楚自己九十多岁的身体已经很衰弱了,也清楚他的妻子撒拉是不会怀孕的。他看透了这些情况,但因为应许给他一个儿子的那位就是上帝,因此,「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罗马书四章18节)保罗宣称说亚伯拉罕「满心相信上帝所应许的必能做成」(21节)。这就是基督徒盼望的真实核心。

当然,在我死后作为一个被成全的灵魂而与基督同在、想像他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再临、毫无畏惧地仰望他的审判宝座、得到一个辉煌且全新的身体,以及在一个重新创造的星球上游历 ―― 这一切未来的盼望,现在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下涌入这么多资讯,会使我们的「属灵电路」超载。然而,我们必须对圣经里一切的内容满怀盼望,因为这些应许是上帝启示的。

清教徒作家多马亚当斯(Thomas Adams)对这件事做了这样的总结:

盼望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女士,她真正的座位是在地上;她真正的目标是在天上……信心是她的总检察官,祷告是她的律师,耐心是她的医生……感恩是她的出纳员,把握是她的将军,上帝的应许是她的锚……永恒的荣耀是她的冠冕。

虽然我和我的妻子还不到七十岁,但去年我们为我们的墓地买了一个石碑,并在上面刻了十二个字,作为石刻的见证,见证我们无惧肉体死亡的盼望。这几个字来自腓立比书第一章21节:「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

归根究柢,你是否能有把握地说,你在基督里作上帝孩子的信心有稳稳地建基在那段关于复活的经文上?



本文原发表于《桌边谈》杂志。

迈可・罗杰斯(Michael A. Rogers)博士是宾州兰开斯特西敏寺长老教会(美国长老教会)的资深牧师。他着有《死后会怎样?》(What Happens After I Die?)以及《洗礼与恩典之约》(Baptism and the Covenant of Gr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