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生命力」必须从「悲情剧」中寻觅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跟我太太逛街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想要一同回顾一下六0和七0年代的经典国片,特别是秦汉和林凤娇主演的一些片子。在众多的经典国片中,描述台湾早期文学家—钟理和—短暂、困苦却富有理想一生的「原乡人」,以及身体虽然行动不便,却依然奋发向上的「汪洋中的一条船」等故事,是我们十分喜爱的片子。

在「原乡人」的故事中,主要描述台湾早期文学家钟理和,因为想跟自己同姓的妻子结婚,却得不到父亲与乡亲的接纳,所以两人毅然决然放下台湾的一切,远走中国东北。台湾光复后两人携子回到台湾,又因为钟理和身染肺病,加上家道中落,生活过得更为困窘。即便物质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在整出戏里,钟理和的太太钟平妹依然毫无怨尤地支持她的先生从事写作,而钟理和虽然几经退稿挫败,也仍旧坚持他的写作梦想。

我太太看完「原乡人」后,刚开始觉得心里有些沈重,原因是钟理和的一生因为他的不善规划,或者太过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没办法给妻儿一个最基本的安稳生活;甚至整体来看,他们一家人都过得不是很顺利。她问我,我的感觉怎样?我回答她:「我很喜欢这类的片子,因为我觉得它们很励志!」听了我的分享,我太太有点不太能理解,因为看起来如此悲情的的一家人,如何能够有「励志」的作用?

我说:「我欣赏这部片子里钟理和和钟平妹两人相互包容、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情,即便遇到再大的生命冲击,也从不放弃对方。虽然对许多当代女性主义者来说,钟平妹的一生简直是苦情得可以,为着一个无法让她衣食温饱、甚至还要她竭尽一生照顾的男人,放弃她所有的生活。但是,在他们夫妻的艰难的生活中,我却也感受到浓浓的『爱』,而这种共患难、相扶持的『爱』,是在很多生活富裕的夫妻身上感受不到的!!」

我接着跟我太太说:「比起一对一辈子物质生活都过得富裕,没有任何重大的生命冲击,想要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夫妻?生活困窘、相依为命的夫妻是否更容易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是否更可以体认到亲人朋友扶持的可贵?物质生活的富裕丰盛当然不是什么错,特别是这些成果都是努力获取的!但仔细想想,人类的『生命力』是否都比较容易肇生于『困境』而非『顺境』之中呢?」

经过这阵子跟我太太一起回顾早年怀旧经典国片,我发现到「生命力」或「励志片」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徵:就「目的」而言,「生命力」或「励志片」都是希望给人一种珍惜生命、努力向上的动力;但是从影片的「内容」来看,这类的片子里却又少不了比例庞大的「困苦」、「患难」、「挫败」等等的生命冲击。从一般常识来看,大家或许可以明了「生命力」必然得从「困厄」中才能激发得出来;但如果我们更深层去深究,便可以发现「患难」之所以能「见真情」,主要因为处在顺境的时候人们不太需要他人帮助,此时不但个人会觉得靠自己就能应付所有问题,人际关系或夫妻之情也很难看得出实质内涵,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发挥作用的余地。

可是一旦遭逢重大困境或灾难,人们就得长期承受高度的不确定、不安全,甚至得抛弃既有身份、地位、价值观、生活方式,重新学习另外一套生活方式,扮演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来因应这场冲击。这时候,个人生命中是否有足够的耐力、韧性与冲劲,人际或夫妻关系是否稳固到能遭受长期不确定与不安全感,进而相互扶持度过生命难关,就成了这些人能否顺利度过生命难关的关键所在。

所以,困境与灾难似乎是生命的另类祝福,因为唯有透过这些冲击,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认到身旁亲朋好友的扶持对于我们的重要;也唯有藉由这些生命中的重大考验,才可能激发出长期隐藏在我们生命深处,令人感动不已且珍惜万分的「生命力」。也因此,如果大家未来想要欣赏具「生命力」的电影,别忘了它们必然得从「悲情剧」中才可能寻觅喔!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