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阅读》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逍遥忘我人生行 --读林鸿信老师《忘我之域》系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一次演讲中,听到台湾神学院林鸿信教授分享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神学。林老师以这个主题,衍生出基督徒如何活出正确的信仰。博学多闻的林教授用「落叶随风」的比喻,说明我们在生活中与上帝的关系。老师在台上以肢体表现出枯叶离开树枝随风而飘的动作,令我内心激动不已,原来我们的相信上帝,是那么容易经历上帝的作为,只要我们做对了「动作」。

延伸这场讲座,我阅读了林教授三本《忘我之域系列》着作,还包括另一本《迈向觉醒---自我概念的探讨》。综合这四本书,构成一个主题:「我如何能与上帝会遇」。忘我系列三本书依序是《谁启蒙谁》、《点与线》、《落叶随风》。这四本书,用议题来排列,可写成: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对的,我如何相信所听到的,我选择在什么样的信仰群体中,我如何和其他信徒一起体验上帝的国。

人为何会相信上帝?人为何要相信上帝?在《点与线》中说到「在认识人中认识上帝,在认识上帝中认识人」,正是说明,人要先认识自己,才能去认识上帝,在那之后,由上帝的眼光再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人要问的最基本问题:「我是谁?」,《 迈向觉醒》就是要解决这个疑问。当人向自己发出这问题时,就是在探究「自我概念」。

自我探讨或自我反省,是最难的事,因为人的骄傲远大于谦卑,而人的自卑自欺常常胜过诚实以对。《迈向觉醒》引用苏格拉底的智语:那些被公认有智慧的人,往往是自以为知道,事实上不知道的人。林老师写到:追求认识自我的关键,就是自知不足而努力学习。我们在教会中的信徒,常以为成为基督徒很久了,知道许多信仰知识,就是灵命好的基督徒,其实在上帝面前,照着我们所知的,仍有许多不知。(林前8:2)《迈向觉醒》提到,自我概念可在人文传统的成人教育中形成。因此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习如何引领他人认识自己,进而认识神。

继而我们要来看「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才有认识的「知识」?这些知识正确吗?是从哪里来的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就是权威吗?在《谁启蒙谁》中,要探讨我们所知所信是否就为终极的真理,以及谁能告诉他人应该知道什么。书中引用迦达莫尔诠释学所带出的理论,认为所有的自我认识都是在历史的限定之下,因此所有的自我认识都是不完全的,这就是「极限意识」。因此,人需要「神圣意识」,将上帝这位「他者」引到自己的意识中,让绝对无限的有神意识,突破相对有限的自我意识。

《谁启蒙谁》中又引用蒂利希(或译田力克)的「终极关怀」概念,蒂利希「抽象翻译」了马可福音12:29—30,人要「终极」、「无条件」、「整体」、「无限」的爱神。这其实是说到,人无法这样爱神,除非被神先找到,先来爱人。而人所应终极关怀的,是因着相信有他者而存在,人的存在是被动的。人需要到了「无我之境,无我自由」,才能除去自我,拥有「上帝的义」。

林老师解释因信称义,是人被上帝称义,而上帝的义,不是我们认为的赏罚分明的正义,依据希伯来文原意,此「义」是「上帝的性情与特质」。因而在《点与线》一开始,就说到人的受造,是带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也因此人有独特性和关系性。人的独特性,就是他的本质性,包含了记忆、理解和爱。人的独特性,就像一个点,而他的关系性,就是所有点连成的线,这也是人存在的基础----「我与你」的关系。卡尔巴特及马丁布柏都用这种团体的形象来反应人的存在之于他人和上帝的意义。

因而,人的存在,《点与线》说明人是「主体」,也是「主题」。之所以是主体,乃是表明人的个体性及群体性,也避免启蒙主义带来的被物化危机。而人之所以是主题,乃是每个人在创造的叙事中,都有自己的故事。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积极喜乐的正面思想中生活,因为我们来到世界上,有上帝在我们身上独特的旨意,而不论苦与乐,都是上帝与我们一同在写故事。

我们的受造,是尊贵的,是有意义的,但如何有这样的体验领悟并活在其中呢?《落叶随风》这本书为我们指出明路。让我引用林鸿信教授一段诗经歌谣体的写作----一段令我感动的诗歌:

落叶无我,放手徜徉,风吹而起,风止而落。
落叶即风,风之使者,婀娜展翅,婆娑起舞。
风即落叶,风之轨迹,随叶起落,潇洒自若。
倒空自己,浑然忘我,落叶随风,如风似风。


这本书的主旨,我用个短诗表明:

上帝是风我是叶,
舍我忘我自由撷,
尘世风光多美丽,
割舍放手归真界。


上帝国不是靠我们的自力救济去造成,而是由上帝全能主权来完成。我们读林鸿信老师忘我之域系列书,犹可视为台湾基督教的「四书」,对我们的信仰进深及灵命成长,必定大有助益,并让我们活在上帝国之中。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读册过日子,思想评尘世

【延伸阅读】:
逍遥人生忘我行 -- 林鸿信《忘我之域》系列
扫罗王的警惕
圣灵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