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大学也可以活着吗?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17.02.05


今天早上读书会,有个学生问了一个超棒的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难道不能直接进社会工作吗?」回到研究室,我觉得当学生在问「为什么要上大学」时,就已经在思考哲学议题了。

就像上学期我在第一堂教育哲学课问学生:「知识有好坏吗?」有个同学努力摇头说「没有!」我接着问他:「如果没有,为什么你们还要来上课?你们今天坐在这里,不就是觉得『来』比『不来』好吗?即使这样的『以为』可能是敷衍或无奈,背后不也是有属于你们的好坏判断,不是吗?」

也因为这样的价值立场,当我在介绍或称赞一个学生时候,我发现自己也不单只是描述这个学生的「某些客观特质」;而是牵涉到当下对我来说,什么是「重要/不重要」或「值得介绍/不值得一提」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我/他是谁」,是一种价值或道德判断。

印象中,我很少用「漂亮」或「帅」这类词汇来认识、描述或称赞学生。除了觉得「漂亮」或「帅」较多是爸妈的功劳(或者应该说是消费社会中诸老板的成果),也发现到「漂亮」或「帅」的好处经常只能止于当事人,却常带来嫉妒、竞争或从众的人际紧张或物资消耗。

相较之下,我颇喜欢用「善解人意」或「有生命力」等词汇来认识、描述或称赞我的学生,因为「善解人意」或「有生命力」不仅不容易引发嫉妒或竞争性反作用力,还能对身旁的人带来接纳、安慰与鼓励的力量,让自己和身旁的人一同享受这个「美」与「善」。

就像一个外表「漂亮」或「帅」的歌星,或许当下真的会让观众眼睛一亮、赏心悦目,甚至怦然心动。但「善解人意」或「有生命力」的歌手,却能透过他/她的歌声,抚慰、安顿、激励人心,那种「共鸣」与「感动」的力量可以在歌手和听众间不断发酵、盘旋!当然既能善解人意,又能赏心悦目,也没什么错!只是如果时间和能力有限,加上先天条件不同,以致于两者无法兼得,期待自己或学生是前者!

由此回到「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大哉问,我相信不上大学也能「活着」,因为多数人都可以习得一技之长,参与社会劳动分工,甚至打扮得光鲜亮丽。但我更希望大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如何活得有意义或快乐」!而「有意义」和「快乐」的问题,不是靠「满足生理需求」或「维持亮丽的外表」就能回答,它是一种价值思辩,甚至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想像。而且,当我们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才能有更大的力量采取行动去实践它们。


图片提供/123RF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