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門訓時代的教會成長

【作者:應仁祥越過急澗山嵐 2020.02.16


從來沒想過,美劇的《陰屍路》原來跟教會論這麼相關。事實上,不要說是教會論了,早在幾個月前,我壓根就沒想過,自己對《陰屍路》感興趣。畢竟,《陰屍路》選擇的是我難有共鳴的「僵屍」題材;早年雖也試著追過幾集,但是那詭異又嚇人的氣氛,猶豫再三後,還是不得不棄劇。

《陰屍路》的教會成長學

一切都拜Youtube之賜。前陣子剛好有個網紅,工作就是「導讀」國內外受歡迎的戲劇;《陰屍路》九季的劇情,他都很認真地一集一集介紹。也因為他的努力,我才有機會在室內健身車上運動時,把《陰屍路》的故事走過一遍。

一開始《陰屍路》的設定,確實是部僵屍影集。話說某一天,男主角一覺醒來,發現整個世界突然流行起一種疾病,只要染上,大腦就會被病毒入侵,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理性思辨的能力,變成一具喪屍,到處尋找活人啃咬。為了活命,男主角找到了自己的親友,開始亡命生涯。

隨著劇情的發展,男主角和朋友們慢慢發現,喪屍雖然可怕,行為卻有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只要有好的計畫,大家群策群力,便有機會找到安身之地,圍起圍牆,將可怕的僵屍阻隔在外,恢復某種程度的安定生活。大概來到第三季之後,《陰屍路》的焦點已經不再是僵屍有多可怕,人類又是如何地無力和無助;相反地,倖存的人類開始重組家園成為群體,在這個絕望的世界中,尋找活下去的可能。

講到群體,首要的問題,便在於要建立的是什麼樣的群體。劇情的安排下,主角一群人有機會見識到形形色色、其他倖存者組成的群體:有的群體,以為只要躲在築起的圍牆後就夠了,不願意面對外有僵屍的真相,也不讓成員接受各種防衛訓練;結果意外發生,僵屍闖入家園,群體成員根本無力自保。另有的群體,相當封閉保守,對非我族人都充滿敵意,把所有可疑的人都拒於門外,雖然維持了短暫的安全,卻因為缺乏新的刺激,僵化而不知變通,某天一個誤以為萬無一失的策略失敗,大夥兒缺乏應變能力,整個群體就這樣陷入危機中。更有些群體,領導者用獨裁的方式進行治理,到最後是罪叛親離,下場悲慘。

不同於這些形形色色的群體,主角的群體一方面容許多元的聲音,另一方面也願意和其他群體接觸,充實自己面對危機的能力。他們不會只躲在圍牆後面,儘管知道外面危險,卻也勇於到外面闖盪,並要成員們接受基本防衛訓練。也是因為這樣的群體策略,每一次危機發生,成員都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好幾次化險為夷,最終都能柳暗花明。

看著《陰屍路》,不知道怎麼的,我就想起了《十架門徒:斯托得傳》的故事。在很多方面,斯托得的故事和《陰屍路》的劇情有相當程度的類似。首先,沒有人否認,我們都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根據聖經,罪惡這個病毒進入了人類世界中,許許多多人因為罪的緣故,活得自私自利,導致社會混亂、道德淪喪,人跟人惡劣競爭,其彼此廝殺的程度,一點也不輸給《陰屍路》裡的僵屍。

因著耶穌的寶血,我們這些蒙受救恩的基督徒,在墮落世界中,得以保有一定程度的清醒。和《陰屍路》的主角們一樣,要在墮落的世代中生活,我們需要組成群體,相互依靠;教會,正是這樣的一個群體。但是,同樣是教會,其樣貌也有南轅北轍的不同,成長的策略,就如《陰屍路》裡形形色色的群體那樣,差異極大。

當年的斯托得,也面對著許許多多不同教會與群體的成長策略:有的只強調廉價恩典,不要求成員成長接受訓練的教會;有的因為擔心害怕,只守著自己的小圈子不跟其他群體往來的極端保守教會;也有牧師說了算,會眾只要乖乖聽令的罐頭式教會。身為倫敦《萬靈堂》主任牧師的斯托得,很快地就做出了他的教會成長策略:

首先,他認為,恩典和成長並非矛盾與衝突,相反地,他鼓勵會友認真讀經,進行操練(更主編了「聖經信息系列」作為門訓教材),認為教會成長必須從會眾的每一個個人成長開始。

其次,不侷限在某特定宗派和立場,斯托得不但鼓勵會友廣泛涉獵各樣的知識,自己也保持著與不同教會傳統互動的習慣,大名鼎鼎的神學家莫特曼,以及舉世聞名的新聞記者穆格里奇,都曾跟他打過交道。

最後,秉持著「聆聽聖經古老話語,回應現代社會呼聲」的宗旨,斯托得鼓勵會眾進行專業事奉,回應社會紛至沓來的呼喚,不但在教會邀請許多專業基督徒一起組成讀書會,閱讀各式各樣可能被視為「屬世」的專業書籍,更籌辦「倫敦講座」,邀請各行各業優秀的專業事奉者來分享,期望栽培自己的會友勇敢地以自身專業發聲,進行多元的對話,而非總是只有牧師一個人的聲音。

後門訓時代的教會成長

沒有人會否認,過去這幾年是華人教會的門訓時代,各式各樣的門徒訓練為教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成長;不過,相較於當年斯托得所採取的教會成長策略,我們可以發現,在鼓勵會友多方面接觸新知、邀請專業基督徒發聲這兩方面的成長,至今仍不太受到華人教會的重視,也導致許多專業事奉的基督徒,常常覺得自己在教會裡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和餵養。

某方面來說,今日的我們已進入了「後門訓時代」,在傳統讀經禱告等門訓方式之外,是時候讓更多元、豐富的知識進入教會成長的視域當中。畢竟,一個健康有盼望的群體,絕對不會是只有牧師在宣講的群體,也不會是拒絕聆聽現代社會聲音,以及其他教會傳統看法的群體。身處後門訓時代的我們,需要再次向斯托得學習更豐富、更立體的教會成長方案,方能為神國預備更優秀的人才,參與在上帝改變世界的使命當中。

《上帝的新群體》線上試讀
https://shop.campus.org.tw/epreview/books/a1679/mobile/index.html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