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批判拿破崙的藝術家哥雅

  對拿破崙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批判角度的藝術家,就是西班牙的哥雅。儘管哥雅對 王室貴族一樣的厭煩輕視,期待社會政治改革,但他卻看到法軍暴虐不仁的一面。

  法軍 1808 年進駐西班牙,西班牙王室決定簽約割讓國家,但是馬德里的人民卻不 願意,於 1808 年五月二日揭竿而起,大喊:「他們劫持我們的陛下,劫持王室全體成 員,打死法國人!」

  因此拿破崙失敗,對西班牙而言,卻是樂見其成的好事。1814 年西班牙王權重新 得到自主權,為紀念斐迪南七世登基,哥雅決定用畫筆把反抗歐洲暴君的光榮起義中 ,最著名、最英勇的場面、行為,載入史冊。於是他創作了兩幅大作:《五月二日》 與《五月三日》。

看放大圖看放大圖
哥雅:《五月二日》 1814 哥雅:《五月三日》 1814

  《五月二日》,回顧拿破崙禁軍騎兵隊對馬德里暴動的鎮壓,他用中央的大塊紅 色照亮整個畫面,以襯托暴動死傷之血。畫面人群擁擠,幾個比例較大的特寫人物的 身體與手的動作,使構圖線條製造出騷亂之感。

哥雅:《五月三日》局部放大圖
  《五月三日》紀錄百姓慘敗被抓後,在城郊的屠殺。這幅畫面選用灰暗底色,以 襯托出中央之白。士兵背對觀畫者,醫治的顏色與動作,彷彿龐大的國家機器,沒有 感情冷漠無情。穿白衣的人對面的燈,將其白衣照亮的充滿光亮,他雙手向上,宛如 基督的受難,如果仔細看他的雙掌,還會發現有細微的凹洞彷彿釘痕,充分顯示哥雅 是用著宗教感情在作畫。從他旁邊被槍殺死亡倒地不起的人,觀畫者都被提示下一秒 ,這光明白衣上,就會染上鮮血,像他腳下染紅土地的鮮血。而倒地者的受難姿態, 正好是站立受難者姿態的同步反映。

  畫家記錄了無名者的受難、無名者的鮮血,成為拿破崙英雄負面形象的歷史紀錄 。畫評家馬羅爾說:「《五月三日》是足以與《拿破崙加冕禮》相提並論的垂世之作 。」

哥雅:《查理四世一家》 1800

  儘管是宮廷畫家,但擠身宮廷,讓哥雅看見這其實是一個瀕臨危機的階層。他們 腐敗,充滿欺騙、虛偽和淫蕩,他見看他們的醜陋,因此下筆蘊含諷刺。例如這幅《 查理四世一家》,他讓他們在華麗的服飾下,無法遮掩的露出高傲、慌亂、墮落、平 庸與空洞。窒悶的空間讓人有窒息感,標準的面對觀者的筆直站立姿勢,卻顯得很沈 悶,因為哥雅是故意用了大片的深濁顏色作背景。而站在畫面最中央的王后,其身上 首飾,幾乎成為枷鎖,囚禁了她,她臉上露出叫人無法不嘲笑的愚蠢。

看放大圖 看放大圖

哥雅:《查理四世一家》局部放大圖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查理四世一家背後暗處,哥雅將自己畫了進去,他隱於 暗處,彷彿在這王族面前微不足道,但他諷刺、控告之畫筆,卻記錄下歷史,也讓後 世知道,拿破崙最初推翻貴族階層,引進自由平等博愛,曾風靡多少已對自己國家王 室貴族嚴重不滿,爆發認同危機的有志之士;但最終,也是他讓這些有志之士幻滅, 澈悟拿破崙是英雄,也是英雄神話。

  正因為哥雅的藝術靈感不是源自英雄神話、政治社會改革的時代激情,因此拿破 崙的失敗與退位,並未影響哥雅繼續創作。哥雅的創作動力來自他個人的生命史與心 靈激情。所以哥雅比大衛,更成為浪漫時代的藝術家代言人。

之四:從政治到藝術,從革命家到天才的靈感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革命,是浪漫時代的發端,在英雄崇拜幻滅後,浪漫時代從 期待英雄,轉變成期待藝術家 ── 藝術家的靈感,才是時代英雄的天賦。

  席勒說:「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參與政治,最終會發現只有美學才能解決問題, 經由美,人才能達到自由。」

  他們堅持藝術這種天生的美感是絕對崇高的,是可以導致道德責任感與自由的。 這種理想主義是誇張的,但多少也受一種經驗影響:偉大的藝術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 靈魂,這靈魂終究是英雄的。

  對拿破崙採取批判態度、不相信他的英雄屬性的畫家哥雅,算是浪漫時代最早開 始自陳偉大靈魂偉大靈感的藝術家。他畫下象徵性甚強的 《巨人》以暗指對外在理想的不安疑慮。在他筆下,女人是他無法迴避的主題, 女人成為心靈的象徵,成為他個人生命史──從藝術高峰、到面臨重病、到面臨死亡 的隱喻。所以他藝術高峰的繪畫是 《裸體的瑪哈》 《著衣的瑪哈》;病重後他畫下 《我與醫生》以記錄其生命衰敗的過程,那時的女人變成 《安息日的巫婆》(局部)。死前,他畫下 《死亡》與版畫 《我還在學習》,表達他與死亡奮鬥的不安與不甘。哥雅最後的一幅繪畫還是女 人,女人成為重返青春純樸的希望象徵,所以他畫下 《賣牛奶的少女》。追溯他的藝術靈感,其實就是追溯他的生命史與藝術心靈, 拿破崙之後的浪漫時代,認可了藝術家的偉大靈魂,是他們帶人類邁向真正的自由!

哥雅的藝術高峰

《裸體的瑪哈》 1800

《著衣的瑪哈》 1800

《巨人》 1800

哥雅面臨重病


看局部放大圖


看放大圖
《安息日的巫婆》 1820 《我與醫生》1820

哥雅面臨死亡
看放大圖 看放大圖
《死亡》 1823 《我還在學習》1826? 《賣牛奶的少女》1827

透那:《夕照》 1842
  風景畫家透那,一樣是浪漫時代的典型代表,他在光、霧、蒸汽、雲氣、火光、 黃昏夕照中植入了某種幻滅感,近似英雄的悲劇意識。其《夕照》,正是描繪放逐後 的拿破崙,但是英雄拿破崙已成為背景,主題是夕照、是即將進入黑夜的悲劇幻滅感 ,這種唯美的心靈暗喻,才是拿破崙之後、浪漫時代的重點──拿破崙失敗了,藝術 家取而代之,藝術取代政治,透過美,得到自由。

  當然,「偉大的藝術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靈魂,這靈魂終究是英雄的」觀點,造 成浪漫時代之後很多藝術家的刻意誇張天才性格、天才生活,外在文飾矯揉造作遠勝 過心靈深度,以致於藝術作品良莠參疵,知名度與藝術品質不成正比,這不僅對藝術 造成磨難,也對藝術家之偉大靈魂,造成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