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興終於伏法了。因為他傷天害理、犯下滔天大罪,因此大家對他深惡痛絕;
甚至,他臨死前的悔悟,也不被社會大眾相信和接受;連帶的,連接納他、帶他悔悟
的基督教,也遭質疑。其實,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整個社會都遭到極大的
傷害,所以,與他有關聯的人事物,都同遭唾棄、譴責。
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客觀、深入的探討,特別以各宗教的角度來探究,真
誠的面對事件的本身,從中提出各宗教對此事件的建言,或許對整體社會會有比較正
面的影響。以下幾點,是個人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陳進興信耶穌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陳進興根本沒有真的悔改,以他的劣根性是不可能真的悔改的;他
之所以信耶穌,是因為他生性狡猾,知道自己的罪行會被打下十八層地獄,但是,如
果信耶穌就可以上天堂。所以他選擇信耶穌。這樣的懷疑,是很自然的。不過,我想
提出另外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愛能使人面對自己!
當過父母或老師的都知道,教養孩子不外兩種類型:
- 如果你再犯錯,我永遠不會原諒你,我不會再愛你,我再也不要你這樣的孩子……
- 你是我的孩子,我很愛你,但是你的行為讓我很擔心……
這兩者,只有後者能使孩子認錯並改正。只有愛與接納,能使人面對真正的自己!
這是聖經中很重要的信息之一。而這也是陳進興信耶穌的可能原因 ── 在被饒恕
、被愛的光照下,看見自己的污穢、不堪,而願意認錯悔改。
當然,今天他已經伏法,所以他的悔改好像「沒有意義」,但是我們必須指出,
「愛能使人面對自己、進而悔改」,是對整體社會有正面價值的真理。
二、基督徒為什麼還要接納罪大惡極的他?
很多人因此對基督徒很不諒解,甚至懷疑帶領他信耶穌的黃牧師有其他企圖。
這得從「人的價值」談起。通常,我們對一個人的價值,多半從他的行為、成就來
認定。因此,我們會認為陳進興罪大惡極,當然該死,不值得同情。
但是,聖經的人觀卻是不同的;「人的價值」是因為人是按著神的形像和樣式
造的,人的裡面有著屬神的性情和生命,因此人是尊貴、有價值的。然而,罪入了
世界,使人離開神,失去屬神的性情和生命;但是,神仍舊愛世人,沒有否定人的
價值,反而希望將人從罪的當中挽回。
因此,聖經中常常把罪人與罪行分開處理;我們應該恨惡罪、罪行,但是我們
仍然應該憐憫罪人,幫助罪人離開罪,恢復屬神的性情和生命。而這正是更生團契
一直在獄中所做的,就是幫助受刑人看見自己的價值,進而面對自己的罪行,從罪
的當中悔改;即使像陳進興這樣的罪魁,也是一樣。
這也是我們衷心的祈禱,希望整個社會能因著這次事件,更看重「人的價值」
,並把罪行與罪人分開處理,對罪恨惡痛絕,對罪人則仍心存憐憫。相信對整體社
會有正面的助益。
三、陳進興會得永生嗎?如果會,豈不是太便宜了他?
這也是很多人的質疑,並以此懷疑基督教為廉價的宗教。
我們會覺得太便宜他,是因為覺得他根本不配。其實,這是對「永生」、「天
堂」的誤解所致。聖經中,永生所強調的不是「樂園」,「樂土」;永生所要強調
的,是「脫離罪的轄制」、「與神和好」、「恢復屬神的性情和生命」。
這是相對於全人類的困境說的 ── 人都在罪的權勢下,身不由己。所以保羅
在聖經中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困境,凡
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都會體認到自己心靈深處的污穢、無助、掙扎。
因此,神用了一個既滿足公義要求,又充滿慈愛的解決方案,那就是 ── 以
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來代替我們贖罪,讓一切願意脫離罪的轄制
的人,可以因著信靠耶穌的代贖而得救。
所以,要「脫離這困境」的關鍵,很顯然的不是「靠好行為」,因為,沒有一
個人可以靠好行為得永生;而是「態度」的問題。就是所有誠實面對自己,「願意
承認」自己的困境,「願意」脫離罪的轄制,且「願意」信靠耶穌代贖的人,就可
以得到永生。
以人的角度看,陳進興不配得永生;但是,從神的角度看,若要靠好行為,則
沒有一個人配得永生。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神太便宜我們了」,竟以祂自己的獨
生愛子來代贖我們的罪,使我們可以得永生 ── 脫離罪的轄制、與神和好。
這教義對整體社會的意義,在於法律只能規範人外在的行為,若要真正解決人
內心深處「罪」的問題,則我們應該正視整體人類的困境,共同面對「罪的權勢」
、「罪的影響力」。否則下一個陳進興很可能再出現。
四、這樣,對受害者及其家人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受害者及其家人所遭遇的傷害,是遠遠超過我們所能體會的,因此,我們實在
不該再強求他們要原諒、饒恕對方。
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這樣的事臨到他們;事實上,我們也有可能成為這事件
的受害者。所以,我們實在需要更多的體恤他們。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我提到,我們
應該正視整體人類的困境,共同面對「罪的權勢」的原因 ── 因為,我們都在這
權勢下,成為隨時罹難的受害者。
以上是個人身為基督徒,對此事件之省思;盼望我們不僅止於發洩心中的憤怒
,或是猛打口水戰,而是以宗教人的情懷,從自己宗教信仰的角度,對社會提出諍
言。彼此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