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立人 2025.02.16
图片提供/123RF
我是爱吃蛋糕的人,看到以蛋糕为题的电影,心中立刻涌现满满期待,巴望着电影里异国蛋糕的画面能让我一饱眼福。
不过以上纯粹是我的一厢情愿。《我最喜欢的蛋糕》(My Favourite Cake)这部电影,并不是以蛋糕为主角。蛋糕在片中充其量是个跑龙套的道具,匆匆一闪而过,甚至还来不及让我将它们的倩影放入记忆中,也无法让我事后反覆回味。但是你可知道,有时人生中那些让人欣喜、高潮的时刻就是如此这般一闪而逝。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品味、来不及感受、来不及抓住,甚至来不及记念。
孤独的老年
玛欣在这些事上是一个过来人,她深深体会到这种措手不及的震撼。然而就在不久之前,她的生活步调其实还非常缓慢,内容也平淡无奇,压根儿没有什么来不及品味人生的困扰。对她来说,生活既无趣又无目标,而这种漫无目的、只能得过且过的日子,才是她的困扰。平日里,她总是过了中午才会起床,下午才开始她的一天。
不过,这种生活方式并非她所钟爱。她既不习惯作夜猫族,也不崇尚夜生活,实在是生活太过单调、孤独,白天没什么活动的机会,晚上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所以到了夜晚就常犯失眠的毛病,睡眠品质总不见好。
玛欣今年七十岁,丈夫早逝,因此寡居了十多年,唯一的女儿已出嫁,并且随夫婿移民到美国生活去了。她一个人在偌大的房子里独居,虽然身体还算健康,靠退休金也能自养自足,但空巢期加上丧偶带来的孤寂可以想见。即便有赖科技帮忙,视讯通话不是难事,女儿经常循此方式与母亲保持联络。不过女儿自己家事繁琐,即使通上话也不能专心,以至母女间的联络就像是走个过场,没能真的产生什么增进感情与安慰人心的作用。对玛欣来说,从这方面得到的安慰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其实,玛欣还有几个谈得来的老朋友,不过他们都住得很远,大半年才可以聚餐一次。虽然如此,这已是玛欣难得有人一起吃饭、轻松聊天的时刻了。只是聊天和谈心不是同一回事,朋友与密友也不是同一个等次。毕竟朋友也有各自的烦恼与爱好,不能常相左右陪伴,也不一定有投机的话题。应酬虽可以排解一时的寂寞,但不能满足玛欣长时间的空虚。
窒息的社会
看到这里,读者们可能会想,玛欣不能自己安排一下生活吗?就像我们社区里的长辈们,可以去运动中心健身,去文化中心听音乐及看表演,去社教馆、社区大学习唱歌、绘画、电脑等才艺,或是参加一些登山、郊游社团,再不行也可以去市区逛逛街、买买东西,到公园唱唱卡拉OK或跳健康操。如果真的想重新找个老伴,也可以参加长青联谊,认识一些新朋友。
是的,这些安排老年生活的方法和机会对身在台湾这个自由社会的人来说,确实是稀松平常。但对身处在地球另一侧、住在伊朗的玛欣来说……诶,这些安排还真不一定行得通。甚至可以说,真想要像我们这么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可能还要冒上坐牢的风险。
话说回来,伊朗曾经是个社会风气开放的王国,当时人民仍可以自由选择爱好的生活方式。但和许多近代国家民主化过程一样,政客争权引发了政治斗争,在几番政治轮替之后,很不幸的(某些人可能感到万幸),最终在1979年引发了「伊斯兰革命」。原本「世俗」的政权被迫倒台、流亡,国家转由宗教领袖来带领。整个社会需要在「伊玛目」(指神权政治的国家领导人或宗教最高领袖)的教义之下运作,就连议会通过的法案也需要伊玛目的审查通过,之后才能由总统颁布。
于是,伊朗原本开明、开放的世俗社会,就连同世俗政权一起消逝在伊朗这个国家里了。此后,因着宗教规条的限制,人民不再能公开唱流行歌曲、更不能去舞厅跳舞,男女也不可公开约会、不可同时在一间教室受教育,女子需要按规定戴好头巾才能上街。因为,违反一切宗教规条将等同于「不道德」。街头随时有道德警察在巡逻,虎视眈眈等着抓补那些不充分遵守宗教规条的人,并带回警局羁押。
意外的决定
综合以上,我们应该对玛欣的处境有更完整的了解。她的生活会如此孤寂、会显得如此百无聊赖,除了因为她个人与家庭的因素之外,还因为沉重的国家压力。我们在自由国家的人用来抒发、寄托情感的事物,在玛欣的世界里,能做的、能接触的寥寥无几。
玛欣是体验过自由社会的人,在她二、三十岁的时候,国家还是开放的。那时她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和朋友去参加派对、到歌厅跳舞唱歌、与其他男女坦荡地交往,如今,那曾经的自由已经不复存了。数十年来,她忍耐着适应备受压抑的生活,现在又加上与亲人分开、年老与独居。她的处境越发雪上加霜,无奈、无助、无聊、无趣又无伴的生活时刻刺痛着她。
不过,人的需求只要强烈到一个地步,再大的外界压力也会抵不住内心的抵抗。只要敢于牺牲,就可能得到重生的机会。玛欣也是这样,她一方面受到朋友鼓舞,一方面心中已经不想再被挟制,于是决定豁出去了!她已经一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因此,她开始勇敢追寻第二春。她期待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新对象,或许还可以陪伴彼此到老。她梦想着能为所爱的人在厨房里亲手做他最爱的蛋糕,并在她的漂亮院子里和她所爱的人吃喝欢畅。
正如那句俗话说的:「不出意外的话,马上就要出意外了。」意外果然发生了,玛欣的第二春计画进展出奇顺利,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竟然就那么刚好地找到了一个单身的老先生。那么我们可以为玛欣高兴,说她成功了吗?这却又不太好说了,因为意外之下还有意外。最后,有人说她成功了,但也有人说她失败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我想,就请读者们前往观影,实地了解玛欣的故事之后再进行判断吧!
喜乐的人生
离开电影故事本身,转到电影涉及的信仰与生命课题时,有蛮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我提出其中一点来分享,就是关于玛欣生活中表露的那些渴望和需要。其实我们应该能同理玛欣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有同样的需求和期待。但是我们基督徒同时也知道那些都是暂时的,因为世界与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不会常存。我们相信自己在世上是寄居的客旅,也知道这世界充满败坏,有各种恶者的诱惑和诡计,因此能够理解圣经为何教我们不要爱世界也不要与世俗为友的道理。但即便如此,难道我们就应该奉劝玛欣消灭自己的渴望,然后请她遵守那些看起来像是要帮助人远避世俗的宗教规条吗?当然不是。因为,守规条并不能解决玛欣的问题,反而让玛欣的处境更加恶化,致使玛欣更加找不到生命真正的出路。
其实,上帝并没有禁止我们享受世上的事物,只是要合理地使用他的创造,以及他赐给我们的自由。这一切只要我们用得合宜,就能体现美好的果效。但如何能用得合宜呢?最关键的就是要认识上帝,并且深入地学习衪的话。关于这点,我们每一个人和故事中的玛欣并无不同!人只有认识上帝,才能从衪的话语中找到处世为人的原则,不至囿于律法主义,并且合宜地使用上帝所赐之物。如此,也更能体会到使徒保罗说的:「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马书14章17节)
衷心的代求
透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被困在虚假的宗教与扭曲的社会文化中。我们不仅要为那些因此受到逼迫的人代求,也要为那些逼迫他们的人代求,因为他们全都迫切需要「认识祢――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祢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约翰福音17章3节)。这就是永生,也是他们生命得到真自由的盼望。
这部电影的两位导演是夫妻档,他们为了帮受到压迫的伊朗女性同胞发声而拍了这部电影,但也因此被伊朗政府软禁,不得离境。请为他们祷告、也为伊朗祷告,愿上帝的旨意能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阿们!
否则我们不能继续
既是危机,也是转机——读保罗・区普《中年危机》
如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