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希雅 2025.02.09
图片提供/123RF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5.02.03。
2024年的总结几乎绕不开几个关键字:经济下行、房产萧条、焦虑迷茫。尤其像笔者一样的80后人群,我们似乎进入一种「内忧外患」的状态,一阵所谓中年危机的风迎面刮来。
这个时候,读到保罗・区普的《中年危机》,就像疲乏时喝到一杯醇香的咖啡,让人清醒并精神抖擞。
中年危机是什么?
为何中年危机问题值得探讨?因为中年危机并非个别现象,它是生命进入到一个自然阶段的挑战,具有普遍性。
「是什么让我们往前走?我在生活中的渴望是什么?哪些梦想抓住了我的心?我为何觉得生活是有价值的?我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我怎样看待我身边的人、事、物?我在哪里寻找自我?我评价一天好坏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恐惧核心是什么?主导我情绪的背后是什么……」
因此,中年危机常伴随焦虑、抑郁、婚姻问题或信仰上的动摇。总之,这是一个充满困惑和挑战的阶段,但它同时也提供了重新定位人生、调整优先顺序、深化信仰和改善关系的机会。它是一场危机,却也是一个转机,促使人们重新定义自我、走向更成熟的生命阶段。
保罗・区普的观点更为直接。他将中年危机视为一场「灵魂之战」。他认为,中年危机是个强大的神学议题,它的本质不是衰老的恐惧或成就的失落,而是一场关于身份的深刻危机。因为,它暴露出一个人真正为之而活的东西——他想在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这个观点令人醍醐灌顶。
保罗・区普呼唤我们停下来。他说,我们常常在人生的许多变化中随波逐流,从来都不停下来观望、聆听和思考。但中年危机,无论是苦难、变故、失败、迷失或者空虚,它们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不是外面出了问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他说,「我们最深刻、最普遍、最持久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危机显明了我们的问题、病症,也指出了我们的需要,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救赎。
衰老与惧怕
衰老,是中年危机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这一年,我们教会的姐妹小组,时常聊的是身体不适、睡眠不佳或者提前来的更年期问题等。身为女性,年龄焦虑、容貌困扰似乎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随着年纪增长,外貌的变化、体能的下降以及健康的隐忧,我们尤其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身体的衰老以及死亡逼近的恐惧。
保罗・区普敏锐地指出,惧怕衰老不仅仅是一种对身体状态变化的担忧,它更深层地反映了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抗拒。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衰老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失败。各种社交媒体博取流量的常常是健身、减肥、养生、美容等话题。人们被鼓励通过抗衰产品、医美技术和健康计画,维持年轻的外貌和体能。然而,人们努力背后的核心是害怕失去控制。衰老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时间,无法掌控生命。
保罗・区普说,基督徒的盼望并不在于延缓衰老,而在于接受上帝的主权——这句话表述起来容易,但当我们要对抗的是整个文化的潮流,作为基督徒,我们不能太天真:你是被衰老的恐惧所占据,以这个世界所宣导的那样,认为生命中重要的就是那些你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品尝得到或握在手里的东西,还是让救赎的力量、圣经话语的真实性、对永恒的渴慕来胜过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只要留意你平时关注的社交媒体的内容,时常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那些恐惧(比如身体某些部位莫名地疼痛时),或者你和别人聊天时的话题,你就会发现,你并没有自己所想像的那般强大。
衰老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同时也将我们的目光从今世转向永恒。透过顺服在上帝主权的恩典里,我们逐渐学会接纳身体的虚弱、衰残(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好好操练身体、管理身体),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基督的国度和荣耀、建造我们的品格、追寻在基督里的安全感。以至于我们能逐渐超越对衰老的恐惧,因为衰老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迈向永恒的一部分。生命真正的满足,不在于保持年轻,而在于经由这不断走向衰老与死亡的身体,经历那不断被他更新、释放的生命。
虚假的安全感
中年危机也揭示出我们生命中那些虚假的安全感——那些曾被视为牢不可破的东西:爱情、婚姻、事业、财富、关系……对我们华人来说,更可能会是孩子、家庭。区普的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这些被视为成功人生的稳固根基,它们的脆弱性在中年阶段常显露无遗。
当下,中国经历整体经济下行时期,听到许多朋友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有因为投资失败而负债累累、甚至无家可归的;有妻子以为家庭稳固却意外发现丈夫出轨的;也有孩子进入青春期,无法适应高压学习、忽然间抑郁自杀的……于个体来说,每一次的失落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何处。
电影《无依之地》(Nomadland)也尝试对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虚假的安全感」提出解决之道。电影通过主人公Fern的旅程,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比如重新定义生活的价值,与失去共存,简化物质生活、远离消费主义,与他人连接,关注内在成长,接纳自然的疗愈力量,从而找到新的自由——总之,以「接纳流动性」和「重建归属感」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
对基督徒来说,我们拥有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基督自己。保罗・区普认为,虚假的安全感源于偶像崇拜——当我们用有限的事物取代上帝时,我们注定会感到失望。他呼召我们回到信仰的根基上,认识到唯有上帝是永不改变的稳固磐石。在中年危机的冲击下,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先次序,将生命的根基从虚幻的安全感转移到上帝永恒的应许上。
在罪中挣扎
中年常被形容为人生的「下午」,但这个阶段并不总是平静和满足,反而可能是人性深处挣扎最为激烈的时期。保罗・区普强调,中年危机不仅暴露出外在的挑战,也揭开了内心深处未被对付的罪。无论是对权力的渴望、对自我的怜悯,还是对舒适生活的依赖,这些罪也许就隐藏在危机后面。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笔者一样,年轻时决志跟随主,渐渐到了中年,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连带着热情,如今一切都是「轻车熟路」:参与教会服侍、兢兢业业工作、在家庭里努力做好妻子和好母亲、待人接物有基督徒的风范、熟人圈子都觉得这人不错等,这些都不错,但是当这些外在的行为只是表现而已,它们便会蒙蔽我们,让我们内心那些隐藏的罪像石板底下爬满的小虫子,众人虽看不见,但却令人恐怖。
比如,贪心可能表现为对物质的无限索取,无节制可能体现在饮食或娱乐上的放纵,发怒与控制欲则可能表现在亲密关系的冷漠与防御,嫉妒隐藏在表面的热情之下,而性瘾或对其他刺激的依赖,则反映了内心深刻的空虚与不满。甚至,童年时没有处理的创伤逐渐浮现出来,继而发展出对上帝的失望与愤怒,质疑与背叛。
保罗・区普提供的案例中,有人沉迷于好人设的搭建,有人陷入婚外情的诱惑,还有人逃避现实,追求冒险或刺激……隐藏的罪终究会显露出来,成为一颗炸弹,继而造成关系的破碎、家庭的解体或者生命真相的暴露。
保罗・区普认为,人们看待罪的存在、能力、诱惑力和危险时,往往太过天真。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喂食野兽。表面上,我们没有犯什么「大」罪,但却播下了微妙的、貌似可被接受的罪的种子。中年时期的后悔、遗憾就是人们在与罪争战时过于轻率的结果,当它们浮现在内心时,需要按照合乎圣经的方式来处理,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笔者看来,对中年人来说,承认并接纳自己是一个罪人,生活就是每日与罪争战,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中年人在乎面子——一旦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或者要承认自己的自负和自恃,放下自我,不为自己的义争辩,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然而,上帝的心意却要借此加深我们对罪的认识,吸引我们更加依靠他、颂赞他的恩典。承认罪,转向上帝,这是中年时期在罪中挣扎的唯一的出路。
恩典得胜的起点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题之外,保罗・区普牧师在书中还提到许多经典的危机表现,比如中年人的身份感、梦想的失落、苦难的应对等等。藉着每一个特定的主题,他的目的是指出,真正重要的是救赎。
上帝进入我们人生的这个阶段,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让我们从许多虚假、幻觉、自欺中被破碎、被摇醒、被吸引,为要成就他的计画。因此,中年危机并非绝望的终点,而是恩典得胜的起点。他反复强调,上帝的恩典是我们胜过中年危机的唯一途径。
首先,恩典教导我们重新定义自我。世界的标准常建立在财富、权力和成就之上,而上帝的恩典让我们明白,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是按上帝的形象被造,并因基督的救赎而得以重生。
其次,恩典使我们在面对失望时拥有盼望。当我们看到自己无力掌控生命时,当我们陷入中年时期对自己的质疑与不满时,当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充满了失望与失落之时,上帝的恩典提醒我们,他在掌管这一切,他的工作要在其中成就,并让我们有机会参与他的计画,让我们生命焕然一新。
最后,恩典带领我们超越自我,进入与上帝更深的关系。它促使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他的荣耀为中心,去过这一生。中年危机中的每一次挣扎,都可以成为我们经历恩典的契机。
希望的邀请信
总之,保罗・区普的《中年危机》不是一份让人沮丧的诊断书,而是一封充满希望的邀请信。他呼召我们在生命的转捩点,转向上帝的恩典。正如他总结到,中年是关于上帝使我们看见以前从来不曾看见的,他摘除了我们骄傲、成就、财产、强壮、公义和能力的白内障——这些都是妨碍我们视线的。
他赐给我们一双恩典的眼睛。当我们睁开这双眼睛时,看到了真实的自我、看到上帝是谁、看到了生活真正的意义。当你带着心灵的眼睛走向生活时,真是极美无比的事情,因为你只有看清楚,才能更好地生活。
参考书籍:保罗・区普,《中年危机》,延玮译,(经典传承出版社,2021年)。
作者原任编辑,现在神学院进修。 【延伸阅读】:
上帝儿女的喜乐读书法
当我为金钱焦虑
我在尘土与炉灰中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