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Ⅰ》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過完一個熱鬧的聖誕節之後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過完一個熱鬧的聖誕節之後,同工們開檢討會。

很多人覺得欣喜,忙碌的12月總算有了不錯的成果—聖誕佈道會吸引數百位家長、孩童參與其間,大家都很喜歡這個熱鬧有趣的節慶活動。

有人在思考,聖誕節、父親節、母親節禮拜需要耗費人力、物力去準備餐盒、禮券分送大家嗎?也有人熱烈地討論:聖誕同歡會的摸彩獎項首獎到底是應該很大、很吸引人?或者各獎項差距不應太大?


作為一個參與其中的同工,我卻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每逢聖誕節期,許多弟兄姊妹都陷在馬不停蹄的事工中。因為,教會喜歡把握全世界對聖誕都很有感的時刻,將耶穌介紹給大家。也因此,這個時節的教會往往不是一片靜瑟祥和,而是人仰馬翻。

近年來,許多基督教會的聖誕福音活動被設計為「有玩、有吃,在活潑、熱鬧中認識耶穌」,因為這樣比較親民,容易吸引小孩、年輕人。

可是,我心裡卻也不免出現另類思考—當世界像是被擄一般陷在無止境的快速、喧囂、物質競逐中時,「靜瑟、簡單、謙卑」的聖誕節難道不是許多人心中的錫安?

事實上,人們很難因為參加一場熱鬧的聖誕嘉年華後,生命就獲得改變。往往,慶典過後的互動與生活見證,才是宣教的真正開始。

當同工們欣喜於聖誕同歡佈道會的參與人數時,我想起彭明輝教授有一本著作,書名是: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而福音事工,不也是如此嗎?

至於教會在節期所發送的餐盒、禮券、摸彩,對多數會友來說,其實是:有,無甚新奇;沒有,也不至匱乏。這樣究竟有沒有發揮「禮物」的意義呢?

我大學畢業那年,擔任系上助教,有位剛從德國返台任教的老師經常帶著他四、五歲大的女兒來辦公室玩耍。有一天,這位和我很投緣的小女孩送我一張長頸鹿的圖畫。我問她:「妳為什麼要畫這張圖送我?」小女孩說:「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就會想要給他一些東西。」

我覺得,這小女孩將「禮物」的概念闡述得太經典了!

禮物,不是交易,也不是例行公事,它是用來表達善意、傳達情意。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禮物,讓那些長期被忽略的人知道有人喜歡他們、看重他們,禮物就會呈現應有的意義。

許多年前,師母告訴我一段往事:教會來了一位新朋友,這是一位滿佈愁容,生活可能備極艱辛的姊妹。這位姊妹自從第一次來到教會後,就持續來參加禮拜。師母也好奇,就向她詢問持續來教會的原因。

她略顯靦腆地告訴師母:「我第一次來這裡參加禮拜那天,妳在禮拜結束時,握著我的手,還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下次還要再來喔!』」

「從來沒有人像妳這樣對待我…」

師母也很意外:每個主日,她總是用同樣的語調、同樣的動作對著來來往往的會眾進行同樣的寒暄,這種大家習以為常的問候方式,竟然可以讓一個長期被忽略的姊妹產生這樣大的感動!

如果,我們能將那些對會友而言「有,無甚新奇;沒有,也不致缺乏」的餐盒、禮券、摸彩獎品送到那些長期被忽略的人手中,讓他們感受到被關心、疼愛,那種欣喜必定是加倍的—送禮者及受禮者皆溫暖。

【延伸閱讀】:
夫妻間送禮物的奧義
父親節這一天
猶太光明節 vs. 基督教聖誕節